|
1990年3 月至7 月間,由放養蝦苗至成蝦收成的完整蝦期,以每兩星期的間隔,於宜 蘭懸五結鄉的兩個草蝦池及一個大正蝦池,採采集池水及蝦肝胰臟做細菌相的分析。 在以數值分類的方法描述蝦池環境(半淡澗水)及蝦肝胰臟內細菌的組成及變動情形 ,以建立上述環境中細菌相的基本資料。 以Marine Agar 2216(Difco) 及TCBS(difco) 為培養基在九次採樣中從池水中分離出 473 株菌株,從蝦體(腸道或肝胰臟)分離出211 株菌株,共計683 株,於實驗中死 亡12株。測定所剩餘 671株細菌與45株參考菌株之79項形質,然後進行聚類分析(cl- ustering analysis),將相關系數Sj定為 75%以上,可將此 671株菌中之 495株分成 71個共表型族群(phenon),佔全部分離菌株的 74%。這些菌株分別屬於Genera Vibr- io, Aeromonas,Pseudomonas, Photobacterium, Alteromonas,Acinetobacter,Alca- ligenes,Moraxella,Flavobacterium,Neisseria,Kingella。 其餘176 株分離菌,包 括Vibrio,Pseudomonas,Moraxella, Flavobacterium,Alteromonas, Alcaligenes, A eromonas, Neisseria,Acinetobacter, kingella,Gram variable rods, Gram posi- tive rods 及Enterobacteriaceae, 則無法聚類在共表型族群中。 本文將分離的細菌分為代謝活潑菌(metabolic-active bacteria) 與代謝不活潑菌 (metabolic-inactive bacteria) ,兩者在人為培養的環境下,生理生化形質有很大 的差異,後者在23℃培養7 天始能見到菌落形成;且在自然環境中,代謝不活潑菌常 為池水中的優勢菌群,卻不存在於蝦肝胰臟中。 比較養蝦池水及蝦肝臟內的細菌相,結果顯示兩者中細菌的組成不同,細菌數量的變 動亦無顯著的相關性。草蝦與大正蝦肝胰臟中的細菌組成,則無顯著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