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05: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凱南
研究生(外文):LIN,KAI-NAN
論文名稱:以天竺鼠為模式動物探討內耳循環障礙對耳窩構造及功能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 of inner ear circulatory disturbance on the cochle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the guinea pig
指導教授:謝地謝地引用關係徐茂銘徐茂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XIE-DIXU,MAO-MING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臨床醫學研究所
學門:醫藥衛生學門
學類:醫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1
畢業學年度:7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天竺鼠模式動物內耳循環障礙耳窩構造中樞神經係統血液循環顳骨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人體神經系統疾病之急性發生者,常為循環或血管病變。內耳源於中樞神經系統,血
液循環亦來自腦血管的椎骨腦底動脈且為其末梢。在腦血管變甚為頻繁之今日,內耳
的循環病變理應少。然而,由於內耳位於顴骨深部,體積小、血管微細,除了先天性
祑常及腫瘤外,其血管性,感染性或退化性的病變,頗難直接診斷,而需依賴間接的
證據,故內耳的循環障礙的確定并不如眼底,顱內或心臟等的容易。內耳循環障礙模
式動物的建立,有助於明了其病變的機轉。對於治療方法的效果評估亦可利用模式動
物為之。吾人以天竺鼠為模式動物乃因其內耳的耳蝸突出於中耳腔,容易以手術露出
或作標本作處理。
解剖學上耳蝸血管的觀察分為平面與立體兩種方式。平面觀察法是以墨汗作心臟灌流
,取下顙骨脫鈣并切成薄片后在光學顯微境下觀察。立體觀察法則以加入硬化劑的合
成樹脂注入主動脈,取下顙骨以強酸及強澗溶蝕后在立體顯微鏡下觀察。
耳蝸血流量的測定則以無放射性的微小球由左心室注入,并自頸總動脈抽血作參考,
與兩側耳蝸內微小球數比較并計算得出左側耳蝸血流量為每分鐘1.08±0.38 uL ,右
側為1.18±0.27 uL 。以此作為本研究之血液動力生理學數據。
有了解剖生理學的基礎后,吾人開始作模式動物的測定。先以手術法露出內耳之迷路
動脈,預以燒灼破壞,耳蝸內部組織會逐漸壞死而為纖維或骨組織所取代。若不將迷
路動脈破壞,而只使用微小動脈夾予以暫時阻塞血流,則很快的聽覺功能會喪失(以
聽性腦斡反應測定),但在放掉動脈夾之后血流以及聽覺會恢復,且恢復的快慢與阻
塞時間有關。長期以后取下顴骨觀察,發現在血管末梢的耳蝸頂回轉(低頻率感受區
),聽覺毛細胞的破壞消失較明顯,基底回轉較為正常,而內部無纖維化或骨化現象
。此模式可以解釋為何低頻率為主的突發性耳聾預后較佳。因為低頻率突發性耳聾可
能為暫時性之耳蝸血循障礙,而高頻率者則為不可逆的聽覺毛病毒等侵襲所致。
其他的病變模式有噪音及內淋巴水腫。低頻噪音刺激(1KHz.100dB)時, 耳蝸血流量會
增加, 而高頻噪音刺激(8KHz.100dB)時則不變。此項結果尚不能夠認定噪音引起的聽
覺障礙與耳蝸血流量改變有關。內淋巴水腫為梅尼爾氏病內耳的變化,吾人破壞天竺
鼠內淋巴囊造成內淋巴腫,在6 個月內測量模式動物的耳蝸血流量,尚未能發沉減少
到統計學上的有義意的程度。可推論此病之內淋巴水腫發生到引起血循障礙,需要長
久的時間。因為梅尼爾氏病之解剖例其耳蝸血管紋是有退化現象。
吸入二氧化碳(50%) 空氣(95%) 混合氣體,耳蝸血流量在2 分鐘內增加,且pa CO 增
加到45mmHg以上, 換吸空氣時則在1 分鐘內恢復, 故若欲給予氧氣或藥物使得在耳蝸
循環改善時充分進入內部組織, 應在吸入二氧化碳的同時施行之。臨床上以麻醉劑作
星狀交感神經節阻斷術來治療突發性耳聾,乃利用其對末梢血管特環改善的機轉,本
科所作的病例若其在發病10日之內治療者,改善率為82% ,較其他方法為佳。
圖目
表目
目錄
第1章 緒言
1.1 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步驟之擬定
1.3 動物的選擇
第2章 聽力障礙的分析
2.1 聽力障礙的分類與傾向
2.2 突發性耳聾病例之聽力障礙型態與預後的關係
2.3 早期梅尼爾氏病之聽力
2.4 老年性失聰
2.5 討論
2.6 摘要
第3章 耳蝸微環之平面及立體結構觀察
3.1 前言
3.2 天竺鼠耳蝸微循環之平面結構觀察
3.3 天竺鼠耳蝸微循環之立體結構觀察
3.4 討論
3.5 摘要
第4章 以非放射性微小球心臟灌注法測定天竺鼠耳蝸血流量
4.1 前言
4.2 材料與方法
4.3 結果
4.4 討論
4.5 摘要
第5章 耳蝸循環永久性破壞模式動物的製作及觀察
5.1 相關解剖學
5.2 耳蝸微循環之永久性破壞
5.3 討論
5.4 摘要
第6章 天竺鼠迷路動脈暫時阻塞對耳蝸循環及聽力之影響
6.1 前言
6.2 材料與方法
6.3 結果
6.4 討論
6.5 摘要
第7章 噪音刺激及內淋巴水腫等病變模式動物耳蝸血流量的測定
7.1 噪音對聽器的影響
7.2 噪音對耳蝸微循環的影響
7.3 內淋巴水腫與梅尼爾氏病
7.4 內淋巴水腫天竺鼠耳蝸血流量的測定
7.5 摘要
第8章 改善耳蝸血液循環的動物實驗及臨床應用─二氧化碳混合空氣吸入法及星狀神經節阻斷術
8.1 前言
8.2 材料及方法
8.3 結果
8.4 討論
8.5 改善耳蝸血液循環的臨床應用─頸部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應用於突發性耳聾
8.6 摘要
第9章 總結
中文總摘要
英文總摘要
附錄
參考文獻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