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評點是古代有關小說評論最為集中、豐富的項目,近來已逐漸獲得學者的重視。 然而小說評點的作品既繁雜且良莠不齊,亟待全面予以發掘、整頓。本文即是針對《 三國演義》,搜羅各種評本,及有關版本、評者、古代小說理論、評點、三國演義等 資料,以小說評點本身的特性為基準,探討各種評本的特質,并提出有價值的小說評 論觀點。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結論,歸納分析小說評點的特質及本文撰作方向。第二、三 章就所集資料討論《三國》六種評本的版本、作者真偽,并略述其批評傾向。第四章 由各種評本的評語內容闡述其相互間抄襲、影響的關系,及由這些關系的比對中明顯 可知的一些批評意向問題。第五章則從這些評本中提出毛評的特色,以明了毛評之所 以能獨步清代的原因。第六章專在探究毛評、葉評、漁評中對小說藝術的評論。第七 章就研究所得稍作總結。 由對《三國》評本一系列的研究中,可以發現題李卓吾評本(即葉書評本)是毛評之 前最重要的評本,「鐘評」、「漁評」,乃至於毛評都有抄襲葉評、或受葉評啟發之 處。在毛評出后,由於夾帶著評與改變方面的成就,遂取代葉評而成為唯一通行的評 本,「漁評」的抄襲,很顯然系以毛評為擷取對向,甚且連漁毛合評的本子都無法廣 為流行,清代呈現的是毛評一枝獨秀的局面。在文藝理論方面,毛評雖受其批評偏向 所限,仍為諸家評點中最重要的小說理論著述,其有繼承、有開創的評論,是古代小 說理論十分重要的一環。葉書、李漁雖亦時有新見,但皆竟零碎而較不嚴整。由於評 點性質特殊,并不等同於今日之文藝批評或其它諸種評論,除以上所提幾項研究結果 之外,應有更多方向亟待開發,是本文對將來研究之瞻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