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易抽繹陰陽消息之理,推論天道以明人事,其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為中華學 術之根源,文化之濫觴也。故胡師自逢先生曰:﹁孔孟遺教舉在六經,周易則總會群 經之大義,而握其環中︵見﹁易道與先秦諸子論道之通貫﹂︶。﹂班固漢書藝文志則 云:﹁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 ,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 而備,而易為之原。﹂而列易於群經之首,誠具卓見。 易之經文,初為占筮之用,卦辭、爻辭以斷人事之吉凶而已。迨易傳出,闡發卦、爻 辭之哲理,凡物理人事之宜,生死鬼神之變畢具,由是易經之評價定於一尊矣。故欲 通易經,必先明易傳;易傳者,十翼之謂也。十翼之名,藐見於易緯乾鑿度,云:﹁ 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鳳鳥不至,河無圖至。嗚呼!天命之也。﹄語訖而後息 志,停讀禮,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十翼者,孔穎達正義曰:﹁上彖一、下 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彖 傳以斷一卦之義,象傳以釋卦爻之象,文言傳專釋乾坤二卦,說卦傳以明八卦之法象 ,序卦傳列六十四卦之次序,雜卦傳則釋六十四卦之卦名。至若繫辭傳則統釋易道之 全部,發揮卦爻之精蘊,乃象數之總括,義理之淵藪,聖人作易之精微,全在乎此矣 。吾人欲﹁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見繫上第十一︶,明天人合一之情,為人處世之 方,舍是則何由求哉? 然易理多隱微,初學者殊難窺其堂奧,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 隱。﹂︵見繫下第六︶故自兩漢以來,注易之書,何啻千餘種,猗歟盛矣!然眾說紛 紜,莫衷一是。漢人解經,喜言災異,側重象數,於義理則略而不詳;而王弼乘時而 起,一反前轍,盡掃象數,而一以義理為歸;宋儒循輔嗣之@,輕象數而重義理;清 代考據之學邁越前代,於章句之訓計,尤有功焉。夫易之內容有三:曰象、曰數、曰 理。象以擬物類,數以行鬼神,理則馭斯二者而已,必三者兼備,不可或偏,始足以 言易。而繫辭傳通論全經之大體,﹁一以溯易義之起源,二以明易學之大用,三以釋 卦辭之義,補象傳之失﹂︵見劉叔先生﹁經學講義﹂︶,其中雖多論易理之言,然易 象、易數、及孔子釋經之說,一一藉以保存。易無繫辭傳,猶天無日月,人無耳目。 天無日月,則萬古如長夜;人無耳目,又何以行止?今謂繫辭傳實吾人讀易所以﹁極 深研幾﹂︵見繫上第十︶之經緯蹊徑也,其誰曰不宜? 余於民國六十一年入政大中文研究所,從胡師自逢先生習易經,仰沾時雨,如坐春風 ,朝夕研讀,不敢或怠,得以稍窺易之門徑。民國七十三秋,再入文化大學中文研究 所博士班肄業,幸值良師,藏修乎高文典冊,於易學之喜好,與日俱增矣。旋入中華 民國易經學會從李師周龍先生習周易經傳,李師常言:﹁探討易學,必須理、象、數 三者兼備,不可有所偏廢。捨象數而言義理,如﹃空中樓閣﹂,奠基何處?﹂︵見﹁ 虞翻易說探原﹂,﹁周易繫辭傳的象論﹂︶其言深獲我心。嗣承胡師自逢先生之命, 以﹁周易繫辭傳疏證﹂為題,撰作博士論文。余以為周易於群經之中,較為幽深者也 ,而繫辭傳尤多精深微妙之言,且其文句艱澀難讀,各家說解,觀點多有不同。本文 於理、象、數三者兼顧,博采歷代以來諸家之說,以疏通其義,若有不同,則下以己 意。至若文中﹁十二蓋取﹂及孔子釋卦象、爻象之言,則多從李師周龍先生取之說。 且以周易經傳之文為本證,以群經子史意義相近之文字為旁證,以證成其說,要明繫 辭傳中之文字,皆持之有故,非以空言立說也。庶幾闡發繫辭傳中之內蘊,以待未來 ,此撰述本文之微意也。至於朱子周易本義與十三經注疏本之分章,多有不同,本文 分章則悉從本義之次。 本論文之撰述,忝承胡師自逢先生之慇慇指導,循循善誘,復蒙李師周龍先生之開悟 啟發,多所匡正,感激之情,不可言喻,若苟有所得,則功在師說。惟自度以樗櫟之 才,錐指蠡測,罣漏之處,在所難免,博雅碩彥,幸垂教焉。 庚午仲夏 王新華 謹識於華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