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共的經濟改革在摸索與嘗試中進 一步發展。整個經濟改革計劃的重點,不外乎是謀求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中國大陸 自一九七九年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物價水平就有上升的現象,學者分別從經濟面、制 度面及地方政府等層面加以討探。本文除了包容上述學者之想法以外,在理論上更考 慮了企業體制改革一方面可能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可能大幅提高勞動成本等二個 作用對於大陸物價的影響。本文希望能透過整合一般對大陸物價膨脹的看法,經由理 論與實證的探討,獲得下述二個目的:(一)希望透過不同於以往使用時間序列資料 分析總體經濟變數對物價影響的傳統分析方式,提供一個對物價探討的新方向。(二 )希望經由本文的研究能對大陸在經濟改革之后所產生的物價膨脹問題有更進一步的 了解和認識。 大陸在經濟改革后,由於推行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和工資改革,使得大陸的企業轉向 追求職工收入最大的Wark(一九五八)的勞動管理廠商(Labor-Manaed Firm) 模型。 因此,理論上采用勞動管理廠商的理論,配合大陸企業改革的做法。考慮大陸經濟改 革后,地方政府與企業漸扮演重要角色,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基於相同的認識,乃逐 漸形成一個利益聯合體,即所謂的「中觀區域經濟」。因,本文從中觀區域經濟面分 析大陸經改后物價的決定因素,另外多考慮了「企業改革狀況」這一個可能影響區域 物價決定的因素,以貨幣數量學說提出一個可供驗證的命題。 實證上,系利用橫斷面資料對推導出的16個實證模型作回歸分析。本文將原資料經標 化處理,以部份克服祑質變異數的問題,經標準化處理后之橫斷面資料,只能就原命 題引申出來之「次級命題」進行檢驗。即以大陸27個省、市、自治區為樣本,但因19 83年以前的資料不全,因而分別就1983∼1989年的資料分為短期及跨期兩種不同方式 進行回歸樣本分析,以驗證上述命題。 對上述大陸經濟改革后企業行為改變對於物價的影響命題進行實證分析,無論短期或 長期實證結果都證明企業生產效率確實提高了,因而對物價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