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廿年來,臺灣民族音樂學逐漸趨於一個興盛的時期,無論在山地音樂或漢族民俗音 樂均有相當的研究與成果。因此筆者以目前廣泛流行於臺灣民間,但尚較少數人所關 注的《崑腔》音樂為主要的探究對象,并以基隆慈雲社為采集點,試圖先通過“點” 的研究來了解此一樂種的音樂型態及風格,將來進而擴展至“線”及“面”并縱橫論 次來加以探討。 本論文各章節主要安排如下: 第一章:歷史─分別討論慈雲寺和慈雲社的成立過程、發展及現錶況情形。 第二章:名詞─分別討論慈雲社演奏樂音所采用的《崑腔》和《九管十三腔(箜)》 的名詞意義及民間附會說法。 第三章:記譜體系——主要討論慈雲社所采用的工尺譜體系,并針對其記譜形式與音 字、板撩、反覆、接奏、音聲轉折及其他特殊等記號做一說明。 第四章:曲牌之研析——舉用慈雲社常用的廿四首曲牌進行分析,并針對其音組織和 曲調結構為主要分析項目。 第五章:戲文之研析——舉用慈雲社社員目前所學的五齣戲文進行分析,針對其格律 、字句、韻腳為主要分析項目。 第六章:樂器——討論慈雲社昔今所用的三種樂器編制,并將其分為擦弦、彈弦、吹 奏、敲擊四類來逐一介紹。 第七章:演奏形式——討論慈雲社演奏音樂所采用的“坐樂”和“行樂”兩種形式, 并將“行樂”的隊伍排列順序做一說明。 結 論:總結本論文之研究重點,力求在深度和廣度上做重點歸納。 通過本文的研究論述,可以得知《崑腔》與臺灣其他民俗樂種的關系密切。同時,其 於不同地區亦有不同的樂種名稱,如臺南的《十余腔》、《十三音》和高雄的《聖樂 》等,均指此同體演奏之音樂內容,致力貢獻予臺灣音樂學術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