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87年解嚴後,勞工運動快速地興起,“勞工”與“工會”這個議題隨之被突 顯出來,勞工自發性地在工會中活絡發展,各種非依政府工會發體制來運作的聯誼會 、聯線等勞工組織也因應而生,動員勞工發起集體行動。然而,在勞工運動的快速發 展下,許多自主工會的幹部卻相繼遭到資方記過、解僱或調職的處分,從1989年起勞 工與工會運動即逐漸滑落,少有強勢的抗爭行動出現。 台灣的學者大多關注於工會運動為何能夠興起的問題,而沒繼續再研究於灣工會運動 在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初期為何逐漸衰徽之現象,對於“勞工與工會”的主題,學 者們很少進入工廠與工會實地去探討,尋示其轉變的脈絡與關鍵。筆者有鑑於此,選 擇了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之自主性工會做為案例,以觀察近年來台灣國營事業 產業工會的發展。 在本文的案例中可以發現:高雄煉油總廠的勞工被劃分為職員與工員兩種身分,嵌入 區隔化的內部勞動力市場與社會區中,各自適用於不同的制度與規則,因而高雄煉油 總廠的工員在政治、經濟與社會面上感受到被劃分的不平等,進一步造成不滿,這些 即是促使“勞方聯線”疑聚勞工在政治面上將工會轉變為自主之重要因素。在自主工 會動員勞工展現其集體行動的力量後,資方放寬了雙元化內部勞動市場中職員與工員 間的流通管道,以公平公開的陸遷方式,抒解勞工的不滿,另成立有員眷室等一級單 位,從事社區建設,接受員工申訴,取代工會溝通協調的功能,使得1991年滔灣石油 工會改選時資方支持的“第三勢力”占優勢,勞方聯線在為勞工爭取了多項福利後, 工會內部意見分歧,勞方聯線在工會選舉中落敗。 總之,由高雄煉油總廠的個案可得知:不論是勞工與工會運動的出現、蓬勃及衰落, 皆不可單從工人的面向來探討,而必須將資方的作法或因應措施和勞工、工會等行動 放在同等的架構中,思考工廠中勞資雙方的互動關係,才能適當解釋台灣勞工行動與 工會運動的現象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