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短趾海各尚(Mictyris brevidactylus)之研究始於1989年3 月結束於1990年7 月, 研究地點在台灣中部。海和尚偏好潮間帶之砂、泥質沙灘, 每個低潮期平均僅在地表 活動1.39±0.81小時, 在夜間也會至地表活動, 數量不亞於日間。地表之活動主要為 攝食, 偶爾亦可見雄性個體間的威赫行為。至地表攝食之個體有成群之傾向, 但群之 成員時常改變且行走足徑並不固定。其天敵有相手蟹、伍氏厚蟹、濱、東方環頸及大 白鷺。在野外可見地表及隧道式兩種攝食方式, 而實驗室內之觀察發現海和尚在洞中 也能攝食。 族群之性別比例為一比一。抱卵季約始於一月中下旬, 至四月下旬結束, 抱卵雌蟹大 都留在洞中。幼體之孵化及排放可能發生在陰歷初一、十五前後之大潮時。在四月中 旬首見幼蟹所形成之隧道。 1990年3 、4 月及7 月間, 我在四個區域研究其攝食生態, 其中一區之海和尚僅行隧 道式攝食, 其餘三區則兼有地表及隧道式二種攝食方式。比較其間之祑同發現: 各區 海和尚之密度及平均體型大小, 對該區海和尚是否至地表攝食似無影響, 而當地之杞 地環境則可能是重要影響因子。若某區有海和尚至地表攝食, 則至地表攝食之個體皆 是該區內較大型之個體, 個體出洞後是否移往水邊攝食與各地之有機質含量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