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三年來(從民國七十七年四月至八 十年四月),針對臺灣紡織、製鞋、機械(千斤頂)及資訊業等中小企業的深度訪談 及觀察記錄資料為主,闡明臺灣中小企業之經濟結構及社會特質。針對此研究目的, 將論文分成二部分加以探討。首先是,對於台灣中小企業之經濟結構的分析。在此, 中小企業之經濟結構,指涉的是在諸多中小企業之間,因其生產技術與管理模式、資 金運用特質及貿易行銷類型所形構成的一種「彈性化協力企業組合結構」。從訪問及 實地觀察中,我們看到臺灣中小企業之所以會形成「彈性化協力企業組合結構」,與 其在生產技術管理、資金運作及市場行銷特質有很大的關係。是以,我們分別討論了 臺灣中小企業在生產技術與管理上,所發現的一種「黑手變頭家的技術管理整合模式 」,和其「創業資本」與「發展資本」運作的社會特質,以及獨特的「吸納式」外貿 綱格。其次是,對于臺灣中小企業之社會基礎的分析與社會特質概念化的建構。立基 於對中小企業經濟結構的探討基礎,我們在這一部分將從社會、政治行政與文化等面 向分別來勾勒出較總體的社會圖象。在社會方面,我們以「擬似家族團體連帶」及「 情感與利益加權關係」兩個概念作為探討的樞紐,說明臺灣中小企業運作中的社會連 帶性質。在政治行政方面,則以「包容式行政」這個概念來說明政府行政的特質,並 以積極性「包容式行政」和消極性「包容式行政」兩個類型來說明政府與企業互動的 關係形態。在文化方面,透過對於儒家文化與東亞經濟發展命題的反省,我們提出文 化的考察必須從現實面著手,以此來分析「動勞精神」的形成,并說明其對於中小企 業整體發展上解釋的不足,再建構「動勞主義」這個概念,來說明臺灣中小企業某些 發展特性的文化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