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在探討清代通政使用職權之轉變,從它的歷史沿革,由創置、發展,至明代 達到權力之項點。清代中央皇權急速擴充,因軍事需要,設置軍機處,逐漸成為政令 中心,內閣權被侵奪。為了確實了解政情,掌控臣下之言行,採行奏摺制度,題本制 度也漸被取代。通政使司主要職責為收受題本,題本制度之存廢,自然影響通政使司 職權之轉變。迨清末,因事實而廢除題本制度,通政使司也被裁撤。 明代,臣民之章疏,凡屬公事者,稱為題本,題本與政事關係密切,為重要的公文書 。題本概經通政司呈轉。自明代制定題本制度,清代沿襲之,而稍有改變,由於題本 呈轉過程煩瑣,復無隱密性,對於君權的發展有妨礙,清代君主膀發展另一套制度, 即奏摺制度,簡便且具有隱密性,因此逐漸普遍採用,題本遂成為具文而已,通政使 司收受者,既然僅是例行性之公文書,其重要性變得若有若無。事實上,清建國之初 ,鑒於明代通政使司因權重位高,與內閣上下其手之弊端,卻不設通政司。雖然入關 後,設置了通政司,然其職權已大為削減,至奏摺普遍採行,而致改題為奏,廢除題 本制度,通政使司經於遭政致裁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