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進行岩體工程的地下開挖,沒有一套有系統的理論,憑藉著只是由經驗累積而 成的施工法,由開挖現場來判定是否需要加強支撐,對工程安全及進度較難掌握。 1985年,石根華博士及Goodman 教授在美國柏克萊大學發展出塊體理論 (Block Theory) ,利用集合的觀念說明塊體系統之空間幾何關係,塊體可為任意形狀,其 對於岩塊之穩定性有較可靠的預測,若能應用於地下開挖工程上,必能有相當的成 效。 一般隧道設計僅考慮塊體自重,來決定其破壞型態(為上揚運動,單一面滑動或楔 形破壞)及下滑力,故其支撐的作用即是阻止此類破壞的發生。但實際上,塊體所 承受之外力並非一成不變的,可能會因地下水位的存在或地震力的作用而產生變化 ,故原先之破壞型態及下滑力亦會因外力的改變而變化。 因此如何找出一適當的支撐方向,使隧道開挖面的塊體在外力變化下仍能維持穩定 為本論文討論的主題。本論文以塊體理論為基礎,考慮外力變化為地震力時,以立 體投影圖法(stereographic projection)繪製 "平衡區域" (equilibrium regions ) 圖來分析塊體之穩定性,並以QUICK BASIC 語言自行寫一程式 "BLEQ" ,求取 " 平衡區域圖" 並將之直接顯示於個人電腦螢幕上,藉由自重、地震力及所建議的支 撐力大小及方向,使得所產生合力方向之投影落於穩定區及摩擦周線與穩定區之間 的安全區域中,以確保地震時塊體的穩定性。 本文中並藉一隧道實例來說明平衡區域圖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