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為台灣農業經營的主體,農家要同時扮演生產與消費者的角色,而家庭農場 為自身消費多樣化需求,及考慮農場生產收入與風險的分散,多以輪作制度方式種植 多種作物。因此,複作農家的經濟行為在台灣的農業經濟上,亦屬重要角色。因此本 文主要研究目的為: 1.了解台灣複作農家的經濟特性。 2.探討複作農家經濟行為的理論。 3.分析複作農家生產與家計行。 4.了解經濟變數變動對複作農家經濟行為之影響。 研究方法則以農場家計模型做為整個理論架構,利用LES 及LP,分別實証消費及生產 行為,最後再透過利函數來檢驗生產面各種外生變數變動對複作農家消費和勞動供給 之影響程度。實証所用資料為民國79年農家記帳資料,樣本戶215 戶。將本文研究結 果扼述如下: 1.農場收入愈少的農家,自家生產產品留著自用比率愈高。留著自用的農產品中,稻 米佔大多數,因此,稻米上漲,會促使農家些微增加消費自己所生產之稻米。 2.農場勞動投入具季節性,僱工需求大。這情形在農產品價格上漲時會更加顯著,因 農產品價格的提高,會使農場生產收入增加,透過利潤效果,使得農家勞動供給減少 ,對場外僱工的需求也急速增加。 3.以線型規劃之敏感度分析後,發現稻米的敏感度範圍最小,故稻米價格變動對農家 耕作制度影響最大。 4.家庭人口因素顯著影響複作農家消費型態。 5.利潤效果顯著影響農家消費型態。產品價上漲,農家消費增加,勞動供給減少;工 資上漲,農家消費減少,勞動供給增加。 6.同時採所得補貼與降低稻米保証價格可有效減低稻米過剩壓力,但因僱工需求增加 ,會造成補貼利益移轉給僱工。 7.勞動供給的反應對稻米價格的變動較小,對玉米、紅豆價格變動的反應大。因此, 若稻米價格上漲,玉米、紅豆價格下降,會使得勞動供給大量減少,而玉米、紅豆等 雜糧作物所需之勞動力較多,在考慮僱工費用下,農民對水稻轉作玉米、紅豆等雜糧 的意願降低。因此僅以價格政策做生產結構調整無法有效促使稻田轉作雜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