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Gail and Simon(1985)之檢定法,探討臺灣地區過去30年來所進行之17組* 稻區域試驗中品系與地區交感作用之型式。結果顯示:其中有15組呈現顯著的交叉交 感效應,此暗示在台灣地區不同*稻品系對於不同地區具有特殊的適應力,故未來* 稻育種的策略應考慮分區進行。 在區域的劃分方面,本研究分別以每組試驗中各地區之參試品系的平均產量及品系× 地區交感效應,視為地區的屬性來估算地區間的歐氏距離,並利用群別分析法及主座 標分析法探討地區間的相似性,依此將地區分群。以品系產量作為劃分的依據,可將 高低產量不同的地區劃分開來。在第一期作中可由17組資料歸納得到明顯的兩群,即 東北部各地區為一群,西南部各地區為一群。雖然在每組試驗中所使用之材料不同, 但仍可看出此一趨勢,暗示在第一期作時,部份產量偏低的地區,其低產原因應為該 等地區特有的環境因子所造成。但在二期作方面,則沒有明顯的趨勢。 另一方面,較佳的方式係以品系×地區交感效應作為劃分的依據,希望減低群內的交 叉交感效應,可減少參試的地區數,唯在二個期作中都無明顯的群類趨勢。顯示目前 參與*稻區域試驗的七個地區均不可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