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之目的是以實驗方法探討衝擊冷卻(Impingement cooling) 受到聲頻激擾之衝 擊噴流場變化及壁面熱傳率之改變。 內容分為八大部份,探討由自然冷空氣槽噴流,垂直噴射在一加熱平滑面上時,再以 不同倍數之噴流自然聲頻激擾噴流,吾人欲研究及觀察此受激擾後噴流場變化,及量 測其沿壁面上之熱傳率變化。噴流之雷諾數(Reynolds number) 在2750∼1100之間。 聲頻激擾則以波形產生器所產生之正弦波輸入喇叭,其頻率選擇為2 、1.27、1 、 0.8 、1/2 、1/3 、1/4 倍的噴流基本頻率。流場觀察則以加熱阻絲置於噴嘴前加熱 油滴,用以產生煙線,觀察低速下的流場現象,再以錄影機錄下結果以為日後分析, 發熱面是以0.015mm 厚之鈦金屬薄片黏貼在壓克力平板上做為發熱電阻,再以熱電偶 量測停滯點(Stagnation point)及側向下游之溫度分佈,以計算局部之熱傳係數。 由煙線視流法及熱傳係數量測發現,當噴流激發頻率為1/2 、1/3 、1/4 倍之基本頻 率(Foundamental frequency)時所產生的渦流結構(Coherent structure)會更有組織 化(More orginized)、增加衝擊噴流之混合率,使噴流寬度變寬、勢流區長度變短, 使最大停滯點熱傳係數提前在Z/B=4∼6時發生,但其值不一定會比自然衝擊噴流之最 大停滯點熱傳係數大。當激擾頻率為0.8 、1.07倍基本頻率時,噴流之最不穩定模態 (Most instability mode) 雖被抑制、此時流場中渦流結構的主要頻率為激發頻率, 但最大停滯點熱傳係數不見得會發生Z/B>8 之區域。一般而言在Z/B<6 時因為壁面仍 位於噴流勢流區內,故壁流區側向下游之熱傳分佈受聲頻激發而有很大改變,但其變 化情形並不隨激發之頻率而有規律。當Z/B>8 時,因為此時噴流已發展為完全紊流, 故聲頻激擾對停滯點或壁流區之熱傳係數改變都不再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