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西南部泥岩地區之道路邊坡及其保護措施,每當雨季常發生破壞。常見的災情有:邊坡的崩滑、坡面的沖蝕、泥流,以及護坡、擋土牆的崩裂、擋土牆後泥土崩塌等。造成災情頻發之主要因素,乃是泥岩本身具有特殊的物化特性,如遇水回脹、崩解等。因此,本研究是沿著臺3、臺20、臺182、臺184及臺188等公路進行調查研究,由調查結果發現,本區的護坡型式有:植生護坡、噴漿式護坡、框架式護坡,擋土設施型式則有:砌卵石牆、格床式擋土牆、RC牆、蛇籠、混凝土牆等。其中噴漿式護坡則多集中於上些重要設施如石油槽區內之道路邊坡。而各種型式的護坡及擋土設施之破壞比例,除框架式護坡只有9.1%之外,其於均在35%以上。在破壞型態中,主要是以大裂痕的發生、頂部的泥土崩塌及崩壞為主。各式邊坡之保護措施中,框架式護坡由於其框架中多有客土植生,能減少坡面被雨水衝蝕,且因其大多為新建工程,故少見其發生破壞。 另外,利用超音波針對噴漿式護坡和混凝土擋土牆進行非破壞性檢測可知,護坡品質與波傳速度具有正比的關係,當波傳速度在4km/sec左右,則護坡品質係屬良好,而波傳速度在2.5km/sec以下時,則或多或少的有破壞發生。 本文亦利用水泥+飛灰與水泥+爐石,以滖壓的方式橫擬現場情況對泥岩進行改良。其結果有明顯的改善,而以水泥+瀘石的效果較為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