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NICS)的興起,再度在經濟發展領域中引起廣泛的討論。 新古典的經濟學者以為NICS的成長記錄是追隨自由市場機制而致經濟成功的例子。另 一派的觀點則強調強有力政府的使然,尤其是政府在經濟發展初期所起的主導性作用 。然而,兩派的觀點大體都由總體面的角度來研究,甚少以個體角度來加以探討。 故本文以有別於過去的探討角度改以個別產業--以台灣化學纖維產業為例,探討台灣 石化工業中化纖原料部份、化學纖維本身、與其下游紡織業,這上、中、下游三個環 節間的關係,並由其中探索產業成長的原因,藉以了解台灣經濟競爭力何在,以參與 最近在國際經濟學領域中對亞洲新興工業國成長原因之新方向的討論。 文中擬先對這上、中、下游三個產業在近二十年來發展情況之各種指標做整理,並儘 可能的搜集產量、進出口量、出口市場分配、出口市場形態、市場結構等資料以探討 說在化學纖維這一個相同產業中,為何有些產品業別(如:聚酯)會在某階段開始快 速的成長,它們主要成長因素是什麼?比其它業別成長快的因素又是什麼?同時也將 測試一些產業經濟上的傳統課題,在開發中國家是否有不同的意涵。 分析結果得知:台灣化纖業的快速成長得力於下游紡織業所奠定的基礎。而下游的帶 動明顯呈現不均衡作用,故各類間形成不一樣的成長型態,聚酯的飛快成長除因下游 長期持續發展帶動外,掌握技術轉換的契機,得以在國際市場上建立競爭力,中下游 垂直整合程度強、上游原料供應穩定、產銷關係合諧等,這種種因素的交互運作,形 成雪球效果,是造就台灣聚酯成長爆發力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