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柟(1479-1542) 是明代中期北方佑名學者之一,其學術途轍與同時期分別由王守仁 和湛水各自新創的心學思想互異其趣,且在當時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明末馮從吾的 《關學編》、清初張廷玉等人纂修的《明史》和黃宗羲的《明儒學案》三書,曾分別 闡釋其學術思想的特色。《關學編》主要是透過對宋明時代關中地區較著名學者傳逑 ,以顯示該地區儒學興衰的歷史。在如此的品評之下,呂柟被馮從吾描逑成宋儒張載 之後,關中之學的集大。另一方面,在《明史》和《明儒學案》中,卻強調呂柟傾向 程朱思想的一面,後者更進而追溯其師門承傳源自明初薛瑄重躬行篤實的河東學派。 因此,在此二書的論逑下,呂柟成了明代恪守宋人(尤其指程朱)矩矱的學者之一。 此一評論影響所及,往往使後代學者忽略呂柟在明清學術上的真實面貌,甚至把他給 遺棄在明清學術之外。唯大陸學者於近十年來巳逐漸開始對呂柟其人其學進行討論, 但由於他們對唯物史觀的執著,以及未能全面探究其整體思想發展過程,使得目前學 術界對呂柟皂研究仍留下許多尚待填補的空白。 本篇論文就是希望藉著對於呂柟個人生平與學術思想的探討來彌補這一空缺。 生平部分包恬他的家庭背景、教育過程、仕宦經歷、授徒傳業的情形和簡介他所有可 考的著逑內容和版本等子題,並於正文之後附錄年譜一份,以條記式列出呂柟生前和 死後所發生的大事以方便讀者參考。至於學術思想部分,則分別從他的學術傳承、思 想內以涵以及他對當代王學和湛學的評論來探討。 綜合全篇論述,我們可以歸納出三個要點:一是呂柟思想淵源的多樣性。其學承除了 河東學派的淵源,另有分別來自張載關學、湛氏甘泉學,乃至其父淡泊樸實的庭訓等 各方面的影響。二是「甘貧改過」實可總括其學術思想的內容和特色。其學重躬行和 平易篤實,故他提出「甘貧」和「改過」作為初學者的下手工夫;且由學說理想的旨 意言,怹的「甘貧改過」也和王守仁的「致良知」、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均 同樣是為了追求聖賢之道的目標。三是呂柟的學術思想反映儒學發展承先啟後的景象 。其學吸收明初學者和宋人的思想,也採納告秦孔孟的儒學宗旨,故他可謂集前人思 想的大成;而其學說透過講學和文朵資料的遺存,則是直接啟引門人和後代學風的重 要依據,後者尤其值得我們再深入地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