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南半球或北半球之平流層,在春季 O濃度值皆為全年之最高值,而對流層 之春季 O濃度值也是全年的最大值。在以往的研究中,受人類文明影響較小之區 域,對流層之 O與平流層 O逸入有很大關係,但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地區,平 流層傳入之 O量遠不及人類行為所排放之污染源光化產生之 O。 本文利用1990年3 月15日∼4 月30日間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荷蘭基霍森斯公司 (Geosens bv),在台灣地區進行環境品質之飛機採樣觀測資料,配合氣象條件來探 討台灣地區在春季之臭氧問題。本論文第一部份首先依Lelieveld (1989)之通量估 計方式計算跨邊界通量結果,顯示在春季台灣地區為 O之源區(source area) , 面通量為-164.3kg/sec,線通量為-1.6x10﹣kg/m/sec 。然後由城市跳躍飛行 ( city hooping) 觀測資料比對地面空氣品質監測站資料,以推估影響都會地區空氣 品質之因子及來源,並比較台北、台中、台南及高雄四大城市之空氣污染特性及空 氣污染嚴重性,且探討都會地區對台灣在春季成為O源區之貢獻。並探討地面 O 在地會地區日夜巨大變化之成因,與水平平流運動、垂直混合運動、混合層高度、 暫存層(reservoir layer) 之形成、光化作用與沉降(desposition) 間之關係。 第二部份是針對春季典型天氣型態,一為鋒面過境後(台北,1990年4 月27日), 二為鋒面前緣暖區大氣狀況(高雄,1990年4 月25日),以個案方式探討 O的空 間與時間分佈及動力傳輸過程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在台北個案中氣流場之低層以 東北風為主,高層(1000公尺以上)以西南風為主,臭氧及其先前物在低層向西南 傳輸,在高層向東北傳輸,透過混合層之舉升,形成一似環流系統之傳輸管道,由 於臭氧先前物之排放水自地面,而光化產生 O之場所並非侷限在地面,造成高層 (1000公尺以上) O濃度之日變化大於低層。高雄位於海邊,高壓籠罩造成沉降 逆溫,海陸風特性之突顯,使前一日及清晨由陸風帶出去之污染物(包含 O及其 先前物),由午後之海風(或西南氣流)再度傳回陸地上,由於NOx 之排放源來 自陸地,也造成了海上臭氧濃度高於陸上之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