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力量導致牙齒移動的過程當中,齒槽骨改造 (alveolar bone remoldelling) 是非常關鍵性的一環;組織學研究已發現:牙齒受力時,齒槽骨的壓力側發生骨吸 收,而張力側則發生骨沉積。若由細胞學的觀點考量:物理性的力量刺激究竟如何 轉換成生物訊息,進而驅動特定細胞作出適當反應呢?從文獻回顧可知,在可能的 傳導模式中,環狀腺嘌呤核甘單磷酸(cAMP)所扮演的角色是許多研究的焦點。本實 驗即在探討骨細胞承受模擬矯正力量的機械力量刺激時,cAMP是否參與訊息傳導的 過程?所使用之細胞為單層培養之大白鼠骨瘤細胞(ROS 17/2.8),培養液為無Ca 之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 與Ham's Formula 12,二者以1:1 混合 ,並添加10﹪牛胚血清,100 units/ml Penicillin,100 ug/ml Streptomycin ; 培養於溼度 100﹪之37℃恆溫培養箱,內部氣相維持為 5﹪二氧化碳與95﹪空氣。 本研究之第一部份是取人類健康牙齦纖維芽細胞為負對照組,與ROS 17/2.8細胞同 時進行下述實驗,以鑑定 ROS 17/2.8 細胞的造骨細胞表型 (osteoblastic phen- otype):(1) 由細胞化學染色結果可發現ROS 17/2.8細胞含有豐富的鹼性磷酸脢, 人類牙齦纖維芽細胞之鹼性磷酸脢含量則很少(2) 於培養液添加10 mM β-glycer- ophosphate與50 ug/ml ascorbic acid,培養十一天後,ROS 17/2.8細胞培養基出 現黑褐色鈣化小點,Von Kossa's 染色法與Alizarin red S染色皆顯示其為鈣鹽沉 積;反觀培養條件與ROS 17/2.8細胞完全一致的人類牙齦纖維芽細胞,則無此鈣化 能力(3) 以1.0 X 10﹣g/ml牛副甲狀腺素刺激ROS 17/2.8細胞,其cAMP含量明顯 升高,數值約為控制組的五倍,而人類牙齦纖維芽細胞對相同濃度之牛副甲狀腺素 刺激則無明顯反應,上述三方面結果可驗證ROS 17/2.8細胞具有造骨細胞的特性。 本實驗之第二部分即是對ROS 17/2.8細胞施以模擬矯正力量的機械性刺激,再觀察 細胞cAMP含量之變化及對細胞合成DNA之影響。方法是利用自聚式樹脂 (self- curing acrylic resin) ,在60 mm 細胞培養皿(Corning) 底部外側黏附矯正治療 時用以撐寬牙弓的螺旋(Dentaurun) ,使螺旋與培養皿結合成一體,當螺旋被撐開 時,細胞培養皿底部會發生形變,附著於培養皿底部內側的細胞,即可感受到此一 刺激。實驗結果顯示當螺旋被撐寬至少 1 mm 且持續15分鐘後,大白鼠骨瘤細胞的 cAMP含量會明顯升高 (P<0.05);且H-Thymidine incorporation 降低 40-60﹪ ,顯示細胞的DNA合成受抑制;若力量持續作用一個小時,cAMP反應幅度最大, H-Thymidine incorporation 變化幅度同於前述。然而,經過長期(24小時)機 械刺激後,H-Thymidine incorporation 已回升為對照組的80-85﹪ 。螺旋撐寬 2 mm亦引起cAMP含量上升,但與撐寬1 mm時的結果比較,並無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差 異。本研究顯示ROS 17/2.8細胞具有造骨細胞的生化特徵,足堪供作研究骨細胞生 物學之材料;模擬矯正力量會刺激ROS 17/2.8細胞產生cAMP並抑制DNA合成速率 ,此結果顯示cAMP參與力量傳導及使骨細胞發生感應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