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以來,台灣歷經政府一連串的經濟建設計畫,在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引導之下,傳 統的農業社會產生重大的改變,自給自足式的傳統農耕生活型態已不多見,生活所涉 及的空間範圍與層面均擴展許多,尤其是在工商發達的都會區附近,優越的區位及大 都市所提供的各項機能、服務,均使周圍鄉鎮居民的生活形態受到直接的影響。這種 城鄉逐漸整合為一體的都會地區(metropolitan area) ,中心都市與外圍地區透過各 種傳播媒體與運輸系統的聯絡,已逐漸結合成一個聯繫緊密、互動性較高的社經單元 ,成為現代人群主要的生活空間(living space)。本研究即以林園、大寮、大樹、仁 武、大社、鳥松、橋頭、梓官等九個高雄市的鄰近鄉鎮為研究對象,利用文獻回顧、 新舊版地圖比對及問卷調查等方法,分析高雄地區的發展沿革,以瞭解過去居民的生 活方式及其生活空間。進而探討高雄都會區外圍鄉鎮如何因應都市化、工業化的進展 與時代的變遷,表現在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生活空間之上。並進一步藉由各類活動的 進行地點,探討各外圍鄉鎮對高雄市的依存情形,並比較、探討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 。所得結果如下: 1.由於受限於自然環境中的水資源及平埔族的問題,最初高雄都會區外圍聚落生活空 間的因而形成集村的形態,村落及其周圍的耕地即為居民主要的生活空間範圍。在日 據時期,鐵、公路系統的完成後,由於與鄰近聚茖的互動更為頻繁,生活空間已延伸 至鄰近聚落或鄉鎮。而光復之後受到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影響,以及資訊的傳播,使生 活空間也因而擴展至都市,而與都市(高雄市)逐漸整合為一社經單元。 2.在工業化的影響之下,大家庭因價值觀的轉變而逐漸瓦解,兩代同堂人口簡單的小 家庭制度取而代之成為普遍的家庭結構型態。都市化過程中,由於受都會區就業機會 的吸引,加上青壯年人口的移動性較強、易於遷移,因此,導致高雄地區人口結構在 幼年人口數量及比率上的大幅減少,而成為以青壯年人口為主的結構型態。 3.在經濟活動方面,高雄地區開墾初期由於傳統的經濟活動以生存為要,多半從事初 級產業活動,如農、漁業,僅有少數依存於農村工、商業(農產品交易、農具生活用 品製造)。日據時期,由於殖民政府僅注重農業的發展,因此仍僅有少數民生工業, 如,紡織工業。光復之後,工業迅速成長,自民國六十年以後逐漸取代農業成為主導 性的產業,大寮、仁武、橋頭與梓官均已是二級產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而人口集中所 帶動的商業與服務部門也脫離對農村的依存而迅速發展,如:鳳山、林園與鳥松鄉的 三級產業即非常發達。而居民仍以一級產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地區則僅剩下大樹鄉與 大社鄉。 4.在社會關係方面,於最初的移民多為官府招佃而來的貧農,除了官府與佃農的關係 組織之外,聚集成村的同鄉或同族村人多具有血源或地緣關係,因此形成非常緊密的 社會關係網路。這種緊密的社會關係在日據時期,並無太大改變。光復之後,由於工 業化帶動的新制度、新技術與都市化導致的人口高度流動性,使傳統緊密結合的社會 關係網路較以往疏離許多,與鄰里之間的關係也趨向成為一種有禮貌但保持距離的微 妙關係。 5.在土地利用方面,初期傳統的農業耕作使稻田與旱田成為高雄地區最主要的土地用 型態。在日據時期由於運輸系統的改善,雖使各類建築增加不少,但因其著重農產品 輸出的考量,土地利用的型態改變並不大。這種景象在光復之後發生較大的轉變,由 於土地資源有限,大規模的都市與工業化造成各土地利用類型的競爭,基於經濟價值 的考量,農地等生產用地逐漸被轉為其他用途,而建築用地則快速成長、建築形態亦 由水平向度擴展至垂直向度並趨向精簡,這些現象不但呈現生活空間的具體改變,同 時也反應中心都市(高雄市)的擴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