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交的「規模」是學校教學品質的物質基礎;掌握住規模的變動,茖實規模計畫,才 能夠有效地規劃學校的空間計畫與教學計畫的整體發展。然而,台灣地區實施國民教 育四十多年以來,都市國民小學的規模卻是呈現著不同類型的明顯的變動狀態,這種 變動狀態,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教育當局與學校單位。 本研究之目的即在針對都市國民小學規模變動的此一動態現象,嚐試建立一個解釋性 的模型架構,以有效說明都市國民小學規模變動形成之因素及其機制。並且以台北市 及其鄰近的市鄉鎮為例,探討台灣地區都市國民小學規模變動之特殊性與規律性,以 及其所產生之問題。最後站在升國小教學品質的觀點上,強調整體的預測與控制學校 規模變動的重要性,對學校之規模計劃作深入的檢討與提出具體之改進建議。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可分為二部份:一、有關規模變動影響因素之特性 1.「都市發展」之特性 A.都市的發展是呈現一個生命週期,學校的發展也是呈現同樣的生命週期。 B.都市發展之過程,在空間上呈現的是由中心向外圍擴張的現象,並且在局部地區呈 現的是不相等的發展階段,學校的發展亦同。 C.都市人口有逐漸老化的現象,學齡兒童所佔比例逐漸降低。 D.現行都市計畫缺乏前瞻性,相關管制規定不夠完備,致使都市發展失去控制,超出 原有之計畫規模,使得國小規模亦常超出預期。 2.「教育政策」之特性 A.國民義務教育普及,都市國民小學分佈均勻,使得國小規模之發展與該學區人口結 構之發展緊密結合。 C.學區的劃設無法控制學校規模的不正常發展。 D.學校的非一般教學使用,影響學校規模之正常發展。 3.「學校計畫」之特性 A.公共設施學校用地之劃設多不符部頒之標準。 B.新校之設立常因地上物拆遷困難而延宕。 C.學校建築計畫缺乏整體規劃與應變的彈性。 D.學校設施之機能複合化將增加學校因應規模變動的負擔。 二、有關學校規模計畫之建議事項 1.以行政區為單位,建立各校規模水準之預測制度。 2.由教育主管機關成立「校舍興建計畫審核委員會」掌握各校之校園規劃與校舍建築 之增改建計畫。 3.改進校舍興建經費之核撥方式。 4.改進新設學校之設立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