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取自法國引進之黑孢塊菌(Tuber melanosporum Vitt) 。進行最適溫度及pH試 驗,以為大量培養接種源時之資訊;同時利用光學顯微鏡、掃瞄電子顯微鏡技術及化 學試劑對菌根元素之顏色反應,及毛月櫟與黑孢塊菌根進行鑑定及形態觀察。 將黑孢塊菌菌絲體分別接種於MECT、PGA 、MMN 、MMNC、HNAM、HM、Oat及YpSs 洋菜 培養基上,於20℃恆溫控制室中培養60天後,測量菌落大小,選出最適黑孢塊菌生長 之培養基,進行溫度與pH值試驗。以0.1 N NaOH及H2SO4 調節培養基之酸鹼度,使pH 值分別為5.0 、6.0 、7.0 及8.0 ,並分別置於15℃、20℃、25℃及30℃之恆慍控制 室中培養,40天後測量菌落生長大小,資料經變方分析及t 測驗比較後,找出最佳之 溫度與pH值組合。由本試驗之結果顯示菌落生長因培養基種類而不同,以MECT培養基 最適合黑孢塊菌生長;黑孢塊菌具較廣之溫度及pH適應力,而以溫度20℃,pH值6.0 為其生長最佳組合,但處理組合之交感效應則不顯著。最高致死溫度試驗之結果顯示 ,黑孢塊菌於35℃時,菌絲停止生長,至37℃時則死亡。 將毛櫟()插條曲進行塊菇菌根合成試驗,苗木接重黑孢塊菌10個月後,可形成褐色 外生菌根。以光學顯微鏡與掃瞄電子顯微鏡觀察菌根之微細構造,配合化學試劑對菌 根元素之顏色反應,供作為菌根關係之鑑定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