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討作文如何因不同的語言而有不同的表現。本研究根據 Hayes和Flower(1980)的寫作歷程,及Bereiter和Scardamalia(1987)的專 家生手寫作心理歷程,探討臺灣大學生寫中、英文作文過程和成品的差異 。Hayes和Flower(1980)認為寫作歷程有計畫、轉譯、修改三部份。計畫 是組織長期記憶中和題目有關的訊息。轉譯是將計畫以文字寫成文章。修 改是寫作時更正文章。Hayes和Flower(1980)並認為計畫、轉譯、修改是 交互進行的。Beriter和Scardamalia(1987)以知識轉換模式描述專家作者 的心理歷程,以知識陳述模式描述生手作者的心理歷程。前者指出專家作 者視寫作為問題解決的過程,且題目知識和文章章法互動,後者指出生手 不視寫作為問題解決的過程,題目知識和文章章法不互動。本研究依照大 學聯考中英文作文分數,找出符合本研究A、B組受試者。每一為受試者需 以中、英文寫作兩個相似但不相同的題目。受試者寫作時,先做計畫,再 接受研究者計畫訪談,之後再寫作文,寫作時可以修改,寫完再做一次修 改。受試者寫完作文後,接受研究者的作文停頓訪談和修改訪談。研究結 果發現受試者中、英文作文計畫能力相同,作文成品在控制語言知識之前 A、 B組有13項達統計顯著差異,控制英文語言知識之後剩下章法的兩項 有差異,這表示文章的內容均由文字表達,英文不佳的學生,其英文文章 內容也不佳,而且英文作文好和不好的差異也存在於章法結構。語言文字 和章法結構的關係為,好的文字能力襯托於章法結構,因此寫出好的作文 。另外,B組的中、英文作文差距大於A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