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討工作目標特性的內涵意義,從理論上擴大目標理論視野,以台灣企業 組織中收集真實事例的實徵資料,加以修正補充與增刪,以探討文獻中的目標概念或 模式的完整性與適切性。 研究者先根據文獻資料形成初步的訪談方向,再以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資料的收集。 受訪者合計15人,分別服務於三家不同背景的企業組織。本研究首先根據文獻提出一 個概念模式作為原始分析架構,經過資料登錄、解讀與整合,共八個目標特性類別, 分別是工作性、人際性、被動性、自主性、困難性、明確性、工具性、承諾性。在目 標與目標之間的關係上則發現了目標的階層性、含攝性及時序性。在目標特性的影響 因素方面,來自組織脈動的因素有自企業組織形象、組織制度、權力結構、主管重視 與前程展望五項;來自個人背景的因素有性格、價值、能力;主要的社會文化因素, 則為家庭化與責任。研究者並指出目標特性為一連續向度的兩端,可區分為積極性與 消極性的目標特性,中間仍有模糊地帶。其中人際性與被動性,相當能應合本土傳統 文化規範,實徵資料可提供後續研究豐富的思考層面。研究者最後將研究發現與西方 文獻作異同比較,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