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之結論如下: 1.台灣廠商在東協五國偏好採合資、獨資的策略型 態,而較不偏好採 國外銷售子公司、技術授權的型態。 (1) 台灣廠商 在東協五國的國際化過程與歐美學者所提出的國際化過程不同,歐美學者 所提出的國際化過程為漸近式之市場涉入過程,即出口→技術授權→國外 銷售子公司→國外生產子公司,但台灣廠商的國際化過程中卻以「出口→ 合資生產」、「出口→獨資生產」為多,即有”跳躍”之情形。 (2) 台 灣廠商在東協五國之市場進入策略不變遷者:對「出口」、 「國外銷 售子公司」、「合資生產」而言,不變遷之主要原因 為改變進入策略 的時機尚未成熟與對目前的營運狀況滿意,共 同理由為地主國基本設 施、供應商、銷售通路等狀況不佳。 (3) 台灣企業在東協五國進入策略 的變遷上,多由出口開始,而後 即採市場涉入程度相當大的合資與獨 資的型態。 2.東協五國市場進入策略的變遷與三項廠商特性: (1) 國際 經驗的移轉使廠商改採市場涉入程度大的策略型態。 (2) 公司規模越大 ,越會使廠商改採市場涉入程度大的策略型態。 (3) 公司國外收入比例 越高,越會使廠商改採市場涉入程度大的策略型態。 3.若一開始在地主 國之進入策略即為涉入程度大的「合資」與「獨資」的型態,則傾向的是 在地主國生產,再外銷到其他市場的考慮。 4.公司在地主國有計劃的從 事規劃與研究,評估投資機會,可使其跳 過漸近式國際化過程的某些階 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