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之目的有二:(一)探討基於試題反應理論的設定通過分數之標準的可能方法 ;(二)探討在日常教學情境中,教師容易採用的通過分數之標準的設定方法,與由 試題反應理論所推導出之設定方法,所造成之分類結果間的差異。 就目的(一)而言,研究者針對效標參照測驗與試題反應理論的特性,推論可以用來 作為通過分數的標準點;針對目的(二),本研究是以臺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六年級 學生為樣本母群,以多階段隨機抽樣法抽取樣本進行施測,在「國民小學學習成就標 準測驗----數學科」第十一冊題本方面,有效樣本有1064人;自編成就測驗的有效樣 本為984 人。本研究以學生在兩份測驗上的反應作為分析的資料,來進行下列分析: 1.以各種方法所分類的精熟組與非精熟組學生間得分平均數的差異,來驗證精熟組與 非精熟組學生在試題反應上的差異; 2.分別就各種設定方法的精熟/非精熟分類情形,與試題反應答對/答錯分類情形的 一致性係數與四分相關係數,來探討傳統上教師判斷法、傳統60分法、成績平均數法 、成績平均數以下一個標準差法、與依據試題反應理論所提出的測驗最大訊息量法、 試題最大訊息量法、能力平均數法、能力平均數以下一個標準差法等八種方法分類間 的差異情形。 3.以兩份複本測驗上,各種方法本身分類的一致性係數與κ係數,來了解各種設定方 法本身的分類一致性。 研究結果發現:1.各種設定方法所分類的精熟組學生答對試題的機率比非精熟組學生 答對試題的機率要來的高;2.在各種方法的比較上,研究者所提出的試題最大計息量 法所得的分類情形與由實際上試題反應進行分類的一致情形較高,而教師判斷法所得 的分類一致性結果則較低;3.各種設定方法本身在兩份複本測驗上的分類都相當一致 。研究者並針對上述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