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三個模型LES,Translog 與AIDS模型應用於台灣地區生活成本之研究,特別 是對於拉氏物價指數高估生活成本的替代偏誤做進一步的分析。選擇一個合適的模 型,來探討替代偏誤在不同年代,受到通貨膨漲所引發相對價格變化幅度與商品替 代的影響。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本文以七大類高度總合的資料來分析生活成本,以LES 模型來看,比較 Braithwait (1980)實証1958-73 年美國的替代偏誤,Braithwait 所實証 出來的結果累積15年的偏誤值為1.5﹪,平均每年為0.1﹪;而本文實證台 灣16年來所累計的替代偏誤為4.30447﹪,每年平均為 0.269029﹪。所以 台灣的替代偏誤值比美國來的高,約為美國的3倍。 (二)、三個模型估計台灣40-81年所累積14年來的替代偏誤,LES 模型替代偏誤 為10.97572﹪,每年平均0.267704﹪,Translog模型替代偏誤為84.91598 ﹪,每年平均為2.071121﹪,AIDS模型替代偏誤為 3.30295﹪,每年平均 為0.080559﹪。三個模型對台灣地區替代偏誤比較,可知Translog模型所 累積的偏誤值為最高,是LES 模型的7.73671 倍,AIDS模型的25.7091327 倍。我們發現Translog模型有5年其替代偏誤值為負,而AIDS模型則有6 年為負。 (三)、選擇LES 模型,使用Braithwait(1980)對相對價格變化程度與商品替代性 的測度。前者為價格離差指數DD;後者為基期份額加權的受補償自身價格 彈性EMM 。本文得到一個論証:「台灣在民國63-68年間,其相對價格改 變的幅度,均大於42-49年的幅度,所以前者的替代偏誤亦高於後者(民 國48年例外)」。衡量商品替代性的基期份額加權的受補償自身價格彈性 方面,發現到其絕對值,從民國40年到現在有一個長期下降的趨勢,表示 隨著台灣經濟的成長,消費者於民國所得的增加,對於商品的消費,漸漸 不易受相對價格變化之影響,而愈見僵固性。這種現象對替代偏誤的影響 ,具體而言可由下列例子說明: (1).民國42年價格離差指數為1.7613﹪,排名第23位,並不算很高,但卻 因為有較高的EMM絕對值排名為第7位,所以其替代偏誤排在第11位。 (2).81、80年價格離差指數DD分別1、2為最高兩位;但卻因為EMM 絕對 值偏低分列第31、30位,所以替代偏誤SB的排名僅15、28位。 (四)、最後將台灣地區分為四個年代來分析替代偏誤。由於40與60年代有兩次高 通貨膨漲率的背景發生,於是產生較大幅度的相對價格改變,所以在這兩 個年代中,拉氏物價指數高估生活成本的情形較為嚴重。至於50與70年代 ,在相對較低通貨膨漲率期間有較低的價格離差指數,分列四年代之第三 與第四位;而其所對應的替代偏誤,也是分列第三與第四位。所以得知70 年代拉氏物價指數高估生活成本的情形最不嚴重,而50年代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