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傳統通訊系統,改錯碼與調變單元是分開的。因為改錯碼在傳送的資 料中加入redundancy,導致傳輸頻寬增加或資料傳輸率下降。因此,一個 結合編碼與調變的新方法,稱作編碼調變,就被提出來。編碼調變採用擴 充的訊號點去攜帶由改錯碼所加入的redundancy,因此不需要增加傳輸頻 寬。在傳輸頻寬及發射功率受到限制的場合,編碼調變成為一種受歡迎的 編碼/調變方法。雜訊亦包含衰退效應,原來針對白色高斯雜訊通道所設 計的編碼調變碼不再適用於衰退通道編碼調變基本上分為兩類,稱為格狀 編碼調變(TCM)及方塊編碼調變(BCM)。 無論是那一類,當它們首次 被提出來時,是被設計去對抗白色高斯雜訊(AWGN)通道;換句話說,碼 的設計是朝向放大歐基里德距離(Euclidean distance)。但是在無線通 訊場合,通道不只是包含白色高斯雜訊亦包含衰退效應,原來針對白色高 斯雜訊通道所設計的編碼調變碼不再適用於衰退通道上。最近許多文獻致 力於分析格狀編碼調變在衰退通道的效能。這些文獻指出, 有效碼長度 (Effective code length) 及乘積距離(Product distance)主宰整個 碼的效能。根據這個結論,某些具有較大的有效碼長度及乘積距離之格狀 編碼調變碼已經被找到。這篇論文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把格狀編碼調 變在衰退通道的設計原則延伸到方塊碼,並用計算機模擬去觀察方塊碼在 衰退通道的效能。有兩種方塊碼被採用,它們是李德所羅門(Reed- Solomon)碼及方塊編碼調變(BCM) 碼。雖然這兩種方塊碼擁有好的結 構去控制有效碼長度,鄰近的碼字(codeword)個數多及使用多階解碼 Multistage decoding) 卻使得碼的效能沒有預期的好。模擬的結果也顯 示用迴旋碼(Convolutional code)充當方塊編碼調變的成份碼( Component code)能夠改善碼的效能。論文的第二部份是比較,在衰退通 道,最大相似性解碼(Maximum likelihood decoding)和多階解碼的 效能。並且當方塊編碼調變的第一個成份碼其保護能力改變時所造成碼的 效能變動也被展示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