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探討地形對降水的影響程度,我們選取 1987 年 6 月 20 日 TAMEX ( Taiwan Area Mesoscale Exprient )IOP \#11 的個案來研究。當天台 灣主要在太平洋高壓的勢力影嚮之下,沒有明顯綜觀尺度天氣擾動。在缺 乏大尺度的擾動之下地表受太陽加熱造成的溫度差異,各處測站都可觀測 到明顯的海風環流。由當時探空資料顯示,中午過後自由對流高度 LFC ( level of convection )逐漸降低,加上吹西南風帶來潮溼的海洋空氣 ,經地表加熱力作用抬升或地形機械作用抬升,極易達到 LFC而凝結成雲 ,因此在在1300 LST起各地都有觀測到降水發生。北部地區的降水首先發 生在台北盆地內,隨後盆地外緣較高地區才陸續有觀測到降水發生。中、 苗山區的降水在1300 LST 之前發生,大約在CP4雷達東北方50km左右,隨 後的降水分佈往東側較高的山地,且大致平行地形線。 @ 本研究所利用 的數值模式是利用三維可壓縮方程組(compressible equations )來研究 氣流流過台灣複雜地形時,氣流受地形影響所造成的變化情形及白天加熱 地表氣流的情形,並加入水汽 (但並沒有加入雲、雨過程)以了解整個水 汽分佈和地形的關係。模擬結果顯示,在乾環境下地的阻擋作用使得山前 迎風面上存在一個局地高壓更使得氣流必須越山或繞山,由於當天垂直分 佈上相當穩定,因此繞山現象明顯。因為白天太陽輻射加熱,海陸比熱不 同或山坡熱力條件差異造成海陸風和山谷風,在東北角會形成鞍形場並往 東北海上推進。在降水分佈上,模擬結果顯示在大台北地區及台中、苗栗 地區有高潮濕區,這兩區的高度並不高,實驗結果和午後開始發生,降水 的位置做比較,發現午後降水的位置多落在模擬結果的各濕區內上,顯示 當氣流被強迫舉升,溫度下降,加上水汔輻合的結果,使得氣塊一飽和即 凝結成雲的機會增加,促使降水成雲的機會增加,產生。相對的模擬結果 在東半部的宜蘭山區附近屬於下降氣流,氣流下降增溫,相對濕度減少, 因此造這的相對濕度較低,觀測的結果也發現在這個地區降水較少且時 間亦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