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五、六月梅雨雲帶系統內經常存在著中尺度對流系統,此中尺度對流 系統經常伴隨劇烈天氣,常帶來豐沛的雨量,也導致臺灣地區受到嚴重災 害。為了要有效利用自然界給予我們這項水資源,我們就必須瞭解梅雨鋒 面的特性及其所伴隨的中尺度對流系統,讓梅雨期間的降水得到最有效的 利用。衛星影像及雷達回波圖顯示出1991年6月22日至6月25日,這段時期 的最大雨勢是因MCS的發展所造成的。而1990年6月9日(王陳台琦等 ,1991)及1984年6月3日的豪雨是和MCS向後發展有關。此個案的豪雨和MCS 向後發展所產生的豪雨似乎有所不同,這讓我們對這MCS雷達回波的特性 及其氣流走向很有興趣。在美國,MCS或MCC的發展通常都帶來了大量降 水 (Scofield and Weiss 1976, Maddox et al. 1986)。對此個案,VAD 分析指出在MCS的底層有弱的輻合及變形現象,進一步的利用都普勒風場 分析,也許可更了解MCS的內部結構。整個中尺度對流降水系統,由高雄 雷達做逐時追蹤發現是從南海發展出來的中尺度對流系統的雲雨帶,往北 移和鋒面雨帶在臺灣中部結合,而造成臺灣中南部的豪雨。在這個案期間 ,這中尺度對流系統的生命期有三天之久,由高雄雷達站所觀測到,最大 回波強度在40dB Z左右;且從CCK雷達的徑向風場,得知整個降水期間從 地面到10km的高度有很強的西南氣流支持,使得南來中尺度對流系統在臺 灣遇到地形而抬升,造成強烈的降水現象。在六九個案中,其西南氣流只 支持到4-5公里的高度,在此高度以後就轉吹西風,不再是西南氣流所支 持,而這由CCK雷達所觀測到西南氣流的旺盛程度和以往個案有明顯的不 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