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垃圾產生量的不斷增加以及垃圾性質的日趨複雜,垃圾處理衍生的問 題也逐漸凸顯。根據調查,台灣地區的垃圾清運量在六十九年至七十七年 八年間,成長了 88% ,而處理方式主要以掩埋為主。依七十八年之統計 資料,台灣地區一般廢棄物處理方法中,垃圾掩埋佔垃圾處理方式的 87%, 其中衛生掩埋場為 59.1% ,居各種垃圾處理方式之冠,故其可能 產生的二次公害問題,實是不容我們忽視,尤其垃圾滲出水的污染問題, 更值得關切。垃圾滲出水之成份複雜,常隨著垃圾組成、掩埋時間及其他 氣候、水文等環境因素而造成相當差異,因此並無一定之處理程序。常見 之處理方法有生物處理法、物化處理法或二者併用,但不論以何種方式處 理,往往在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後仍無法獲得良好的放流水質,因此,在 處理效果上受到頗多的限制,成為垃圾掩埋場之一大隱憂。目前在土壤處 理垃圾滲出水的研究並不多,且一般研究的範圍仍 土壤的截留與過濾作 用為主,對於土壤的吸附行為尚無深入的探討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土壤 對有機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與土壤本身的鳥鷜閫t量有密切關聯,尤其對 非離子性的有機污染物尤甚,後來有ギ怓膍s(Boyd,1988;Lee,1989; Jaynes,1991)以有機陽離子交換g壤中之金屬陽離子,企圖提昇土壤之有 機質含量並獲得滿意的結果A且此種經過改良的土壤對有機質的吸附容量 與吸附性亦增加。本研s的目的,即希望藉此種改良土壤對水中有機物有 高吸附量的特性,N滲出水中難分解的有機物留滯於土壤中,以期能降低 有機物的移動妡P滲出水的 COD 值,並評估改良黏土作為掩埋場之最後防 線與滲X水處理的可行性。為了解改良土壤對滲出水之吸附機制,使用分 子z層析儀(GPC)和分光光度計作為滲出水之分離及定性,並以不同W格 之活性碳與改良土壤進行一系列吸附特性之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