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個體經濟學的分析,以價格調整為主,相信利用價格機能分派有限資源,能達 到最適狀況。事實上,假如廠商配置相同水準之生產因素從事生產,廠商間對於其 內部資源之使用效率,會產生不同,使用效率越高,其產出水準會越多。顯示出不 同廠商之生產技術及管理方法必有差距,因此,對於不同廠商資源使用效率大小及 差異原因,實有加以研究分析之必要。 Farrell (1957)提出生產邊界的概念及ALS (1977)提出隨機性邊界方法後,效率分 析即有了學理上的基礎及實際計算方法,其發生計量上的困難,也在往後幾年一一 被克服。因此本論文即跟據ALS (1977)提出之隨機性邊界方法,並設定生產函數型 態為資本和勞動二種要素投入的Translog函數,以最大概似法估計民國80年台灣汽 車、機車、自行車及其零組件業之生效產率及其效率決定因素之探討。 由本論文之實証結果可得下列重要結論: 一、汽車、機車、自行車,及自行車零件業為規模報酬遞增的產業,其餘為規模報 酬遞減的產業。 二、自行車、機車、汽車之母體平均效率依次遞減,即印証產業受保護越多、外銷 比例越低則生產效率水準也會越低。 三、在零組件業方面:母體平均效率水準中最高為自行車零組件業,其次為汽車零 組件業,最低為機車零組件業。此亦得到效率與外銷比例成正比之結果。 四、零件業之母體效率水準大於整車製造之效率水準。 五、在效率來源分析方面我們得知1.汽車或機車製造業其設廠年限與效率皆成反向 關係,而自行車製造業為正向關係。2.此三種產業之銷售額與生產效率成正向 關係,即顯示此三種產業之廠商規模愈大時,有較新的技術知識與組織,使得 生產效率較高。3.另外如生產自動化、管理電腦化、資本勞動比與其彼此交互 作用對效率的影響,並無一致的結果,但可歸納為不管是生產自動化或管理電 腦化,都必須與其他客觀的環境相配合,對生產效率才會有正面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