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馬羅的悲劇<<浮士德博士>>演出的現代觀眾, 鮮有不滿懷疑惑離座的 。之所以如此, 乃肇因於<<浮>>劇以一嚴肅悲劇, 卻充斥低俗嬉鬧場景, 數量之多, 幾達全劇五分之二左右之篇幅。如此不顧全劇悲劇氣氛連貫之 經營, 卻在其間穿插大量鬧劇之安排, 顯然與現代觀眾所熟悉的悲劇美學 大相逕庭。然而, 根據史料, <<浮>>劇在伊利沙白時代是齣深受歡迎的悲 劇。可見如此在嚴肅悲劇中大量堆砌嬉鬧場景, 並未對依利沙白時代的觀 眾構成美感經驗上的困擾。這樣迥異的觀眾反應, 令人領悟到: 評斷一齣 四百多年前的悲劇其藝術成就之優劣, 絕不能單從現代的戲劇美學觀點為 之; 否則, 將有失之偏頗, 乃至誤解之憾。鑑於有關<<浮>>劇的評論, 大 抵針對主題意旨之探討, 對劇中充斥的嬉鬧場景, 或略過不提, 或籠統視 為劇中主人翁道德敗壞的表徵。這樣的評論明顯無法盡釋盤據在現代觀眾 心中的疑竇。有鑑於此, 本文企圖從「邪惡喜劇」此戲劇傳統切入, 探究 這些嬉鬧場景在<<浮>>劇中的正當性及必要性, 重新確認這些低俗鬧劇的 價值。首章「導論」中, 本文將略述馬羅創作<<浮>>劇時, 依利沙白時代 的智識文化背景, 以及在人本思想和基督教精神交互影響下, 馬羅的<< 浮>>劇不同於中古浮士德傳說的新創。第二章則上溯中古以降基督教世界 對邪惡的定義, 探討此邪惡觀如何與喜劇聯結, 而逐漸形成「邪惡喜劇」 的傳統, 以及<<浮>>劇中低級鬧劇與「邪惡喜劇」傳統的關係。第三﹑四 章則是在「邪惡喜劇」的基礎上, 討論<<浮>>劇中嬉鬧場景的正當性和重 要性。第三章側重於研討主題上的重要性, 指出這些鬧劇旨在形成戲劇反 諷。第四章則從戲劇效果的觀點來考慮, 指出基於劇團經濟層面的考量, 這些鬧劇負有招徠觀眾﹑娛樂觀眾的功效。最後, 本文將以評定<<浮>>劇 的藝術成就作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