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在職搜尋效率高於失業搜尋,則工作搜尋者的最佳策略,便是接受第 一個工作機會(Job Offer),然後以在職搜尋方式尋職 ,也即俗稱「騎 驢找馬」。對於搜尋效率之研究 , 目前文獻上並未得到一致的結論。 而國內相關文獻也並未涉及此一研究主題 。 所以本文針對工作搜尋效率 之比較加以探討 ,以 Holzer(1987)的作法為基礎,「效率」是以個人 尋獲新工作之機率為定義,利用民國75年青輔會之大專青年就業調查資料 ,將搜尋狀態(失業搜尋或在職搜尋)視為外生變數,檢視失業者與就業 者工作搜尋何者較有效率,也進一步觀察國內高級勞動力求職行為。實證 方法採用縮簡式估計,將尋獲新工作的機率分解成工作搜尋過程中的兩個 主要部分 ,獲得工作機會之機率和接受該工作之條件機率 ,分別以 Probit 模型估計之 ,實證結果是失業搜尋者因較積極努力於工作搜尋, 獲得工作機會之機率較在職搜尋者高。而且失業者在失業期間因財務問題 和心理壓力下,會有較高的接受該工作機會的條件機率,所以其尋獲新工 作的機率比在職搜尋者高 。易言之 ,失業搜尋比在職搜尋有效率。另外 ,對於搜尋方法之選擇對於求職者尋獲工作有顯著地影響 。與林忠正 、 徐良熙(1984)一文結論相仿,在大專畢業生剛踏入勞動市場時,所採用 之求職方法比其本身特徵重要。家庭背景對個人求職並不是重要影響因素 ,至少在台灣教育普及和公平的環境下,這是合理的。男性比女性之尋獲 新工作的機率低,可能的原因是兩年服役期間,暫時與社會脫節,對於就 業巿場訊息無法充分掌握。但自民國八十年起,國防部與廠商聯合舉辦之 軍中徵才活動,應有助於男性工作搜尋之效率。自動離職者較之工作單位 停業或裁遣者有更高的尋獲新工作機率。因之,若政府欲介入巿場輔導就 業,應以工作單位停業或被裁遣之失業者為主要考慮,況且工作單位停業 ,通常會有大量失業勞動力。另外,我們也發現大專畢業生初入勞動市場 有「性別歧視」之現象,男性獲得工作機會之工資報酬顯著高於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