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延續柳(1992)的研究,應用一維光化模式(包括光解模式、一維邊界層 模式、化學模式) 來探討一些影響台北、高雄近地層臭氧生成的因素。包 括不同初始NMHC組成、懸浮微粒 衰減太陽短波輻射、近地層上空NOx排 放 及水汽量增加等,所導致臭氧濃度的變化。首先據左(1991)採樣分析, 初步探討各種NMHC的特徵比(chacacteristic ratio) 。並修改化學模式, 修改重點和柳與盧(1991) 類似, 加入詹 (1992)、左(1991) 採樣分析到 較大活性物質 , 如m-xylene, trans-2-Butene等, 以確定光化學反應可 信度。修改後追蹤 44 個長生命期物質,40個短生命期, 所追蹤物質較柳 與盧(1991)少 ,乃碳氫化合物物種未考慮天然碳氫化合物和acetone等原 因。以台北1989年9月25日(無雲,低風速)為模擬個案,結果臭氧時空分佈 與柳 (1992)類似 , 但當選用活性較大碳氫化合物可增加臭氧生成 , 或 可解釋柳(1992)模擬值較實際為低的原因。台北地區受懸浮微粒影響,全 天空太陽輻射有時可被削減達20%(柳與馮,1989),這可能降低光化學反應 速率。經由測試,當能見度從45公里降至5公里(代表空氣中懸浮微粒量增 加),臭氧約可減低30ppb左右。最後並以柳與盧(1991)的箱型模式來測試 水汽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