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採用 Kelly(1955) 人格構念 (Personal Construct) 的觀點 看 Reis (1988) 所提出的親密形成模型。對模型中的自我揭露以及形成 親密的條件等兩部份嘗試以人格構念的方式解釋, 希望能進一步說明親 密的形成過程。 以人格構念的角度看親密的形成過程時,將自我揭露視 為一種構念過程,在自我揭露的同時會去預期對方的構念。 當對方回應 時,個人會依照對方的回應形成對方對自己的揭露的構念; 若兩者達相 當程度的一致時,會有被了解的感覺。研究者以想像 (Imagery) 的方式 對受試做互動對象、互動對象的反應、以及受試自我揭露程度等三個變項 的操弄, 並且測量三個變項對受試感到自己「被了解程度」、 和互動對 象的「想法一致性」、以及「親密主觀感受」的影響。 結果發現當互動 對象的反應,由預期反應變為非預期反應時, 「被了解程度」、「想法 一致性」、以及「親密主觀感受」都會有相對應的變化。 互動對象的不 同會影響個人的構念方式,對「要好朋友」的預測較「普通朋友」有效 。 自我揭露程度對「被了解程度」、和互動對象的「想法一致性」的影 響呈現不一致的結果, 可能是本實驗之操弄未能清楚區別「自我揭露程 度」和「互動對象的反應」的效果所致。本研究並對此項結果提出改善的 可能性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