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絲真菌(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可生產相當高量之去氧核糖核 酸( 簡稱核酸 ),培養基中的營養成分會影響核酸產生 。如在 馬鈴薯葡萄糖洋菜皿中添加濃度為 30 mg/ml之NaNO,則粗萃取液中核酸 活性產量可增加約五倍。以麩皮培養之菌絲粗萃取液通過 DEAE- cellulose、Hydroxylapaide、Blue dextran 管柱,可得到純化之核酸 。利用此核酸免疫兔子所得抗核酸之多株抗體,進行免疫螢光染色 ,在柱孢子囊上有明顯發光反應,推論核酸主要產生位置在柱孢子囊 上 。先前研究指出本真菌之核酸是由兩條相同之蛋白次單元所構成 。 次單元分子量為28 KDa。在多次純化此核酸當中,發現在SDS-電泳膠片 上除28KDa 蛋白帶外,還出現另一 26KDa 之蛋白帶。如果以純化之核酸 誘導兔子產生之多株抗體進行西氏點墨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 ,則28KDa 及26KDa 兩個蛋白帶均可與抗體反應。 而且如果利用刀豆素 (ConA)染色法分析,則只有28KDa才有反應。因此推論為:兩種次單元 之間蛋白構造應十分相似,而其間之差異是28KDa 含醣基而26KDa 不含醣 基。另外只有含有28KDa次單元之核酸才能對ConA 管柱有親和力。利用 此親和性質可把只含26KDa 之核酸與含有28KDa 之核酸分離。當粗萃 取液放置多天後分析,則有26KDa增加28KDa 減少之現象 。由此得知26 KDa 是由28KDa 切除醣基而生成。如果兩種次單元同時存在時,理論上可 組成三種核酸(28/28、28/26、26/ 26 )。實驗結果亦證明由28/28 核酸切除醣基成26/26核酸的過程中,有28/26 核酸之存在。利用 等電膠聚與活性染色法分析得知,此三種核酸之等電點均為4.6。由胺 基酸組成及N- 端蛋白順序分析結果可推論,兩種次單元之順序應完全相 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