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是利用乙炔還原法來測定瘤砂葵 ( Palythoa tuberculosa Esper) 及一種軟海綿 (Halichondria sp.) 之固氮活性。 實驗樣品乃 於 1990 年九月至 1992 年四月間,在台灣南端墾丁國家公園內,南灣潮 間帶的珊瑚礁區,分數次採得。 約 70% (10/14) 的瘤砂葵與恰好半數 (9/18)的軟海綿樣品 ( 各約 2克濕重 ) ,可於培養 16 小時內 ( 包括 好氣和嫌氣條件 ) 測出固氮活性; 若延長培養期達兩天, 則有超過 80% (15/18)的軟海綿樣品皆能表現活性。 以最可能數 (most- probable-number ; MPN) 法估計此兩種生物表面的固氮菌數, 每克乾 重瘤砂葵約含 10 的 3次方至 10 的 4 次方個, 每克乾重軟海綿則約 10 的 5 次方至 10 的 8次方個。 以上結果足可證明,固氮細菌普遍分 布在這兩種海洋無脊椎動物體上, 而且能夠利用其棲息生物的有機碎屑 或分泌物做為能源,以進行固氮作用。 大多數的固氮細菌是附著於瘤砂 葵及軟海綿的體表,且呈鬆散式的結合,極少數的固氮細菌可能較牢固地 嵌合在軟海綿體上; 實驗證據顯示,此兩種海洋動物體內應無共生型的 固氮細菌存在。 葡萄糖之添加顯著提高了生物樣品的固氮活性及其表現 比例, 這不但說明了碳 ( 能 ) 源對於固氮作用的促進效果, 也明白指 出了異營性細菌才是培養系中固氮的主要角色。 自瘤砂葵與軟海綿的表 面潤洗液中,各別分離出 61 及 58 株具好鹽性之異營性菌株, 其均能 於嫌氣條件下,在含有 0.5-2% 葡萄糖濃度的無氮培養基中,進行增殖並 表現最佳固氮活性。 依據特性檢定之結果,可將所有的分離株皆可歸類 至弧菌科 (Vibrionacea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