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印度洋脊的脊軸地形,表現出其它中洋脊少有的大尺度起伏變化。 在105 .degree. .bksimlr. 138 .degree. E 之間,近 2,500公里的沿軸 距離內,脊軸深度的落差可達一公里,以 120 .degree. .bksimlr. 128 .degree. E 一段稱為澳洲-南極錯亂帶 (AAD) 的洋脊,其脊軸地形為最 深。相對地,在垂直中洋脊、截軸方向的海床地形,則如其它中洋脊一般 ,隨板塊年齡增加逐漸遠離中洋脊位置而趨於沉降,兩組正交的地形變化 疊加之後,形成以AAD 為馬鞍點的異常現象。另外,代表地球等位面高低 起伏的大地水準面,在AAD 附近地區的變化趨勢,也呈現出以截軸方向為 最高,沿軸方向反而是最低的馬鞍形特徵。為了清楚掌握形成東南印度洋 脊沿軸異常的地幔動力機制,以及該異常在洋脊兩翼的演變,本篇論文嘗 試以動力學的觀點來看待馬鞍狀的地形和大地水準面,並作為定量規範地 幔溫度異常和流場型態的依據。為此,兩組資料中非動力來源的變化,意 即在截軸方向,因熱傳導作用造成海床地形與大地水準面分別和板塊年齡 的平方根及年齡成正比逐漸冷卻沉降的趨勢必須先予以分離並剔除。根據 此種簡單的線性關係,將截軸方向的靜力平衡分量自觀測資料中扣除得到 以 AAD為負異常中心,往南北方位呈線性帶狀延展的殘餘地形和低區略偏 移至AAD 西側,負異常涵蓋更廣區域的殘餘水準面。這些殘餘異常,主主 要以沿軸方向的起伏變化為主,代表觀測資料中的動力平衡分量,被用來 作為逆推溫度異常結構和地幔流場的數據。結合動力模型逆推的溫度異常 與靜力機制造成的沉降現象,本論文建構了一個三維的洋脊結構的演化模 式:在中洋脊處,動力平衡維持著沿軸的地形和水準面的起伏變化,而隨 著海床擴張,此動力異常的溫度構造也向洋脊兩翼傳遞,經由板塊的冷卻 和靜力均衡,發生如今在地表上所觀察到的沉降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