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驗自1992年4月至1993年4月,以捕捉標放法研究太魯閣地區月鼠( Mus formosanus)的族群動態及其與棲地變遷的關係,並經由對月鼠微棲 地選擇的研究,來瞭解月鼠對環境可能的利用情形。每月連續四捕捉夜, 以100個薛門氏活捉器進行捕捉。共捕獲月鼠105隻773隻次,其中雄性56 隻雌性49隻,性別比未偏離1:1,再捕獲率為72.4%。此地月鼠數量在秋冬 最多而在春季最少,族群數量高峰發生在禾本科植物結實的高峰期。除8 月、9月外,其餘各月均可捕獲懷孕或哺乳的雌性成鼠,高峰在5月與11月 ,食物為影響生殖表現的重要因子。非成鼠僅在五個月內有捕捉記錄。各 月份新加入族群的個體數為影響此地族群數量波動的主要原因。實驗地月 鼠最長的居留期為十一個月,雌雄性的居留期並無顯著不同,居留超過一 個月的個體佔58%,過境成鼠顯著的較輕,而非成鼠絕大部份為過境者, 但居留者與過境者的年齡組成在統計上並無顯著不同。利用補助線法 在1992年8月及1993年2月進行密度估算,所得實驗地月鼠密度分別 為20.05隻/公頃與14.67隻/公頃。本實驗地草本植物的覆蓋度、高度在月 間有極明顯變化。月鼠除1993年春季外,其餘月份在本實驗地內均呈非逢 機分佈。其出現次數與禾草的覆蓋度、高度、體積有顯著相關。若將棲地 按植被覆蓋疏密程度及優勢植種的分佈,分為四大類型:茂密型棲地、空 曠型棲地、草叢型棲地、灌叢型棲地。月鼠的出現次數,僅在其中的茂密 型棲地內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居留者與過境者在四類型棲地的出現次數, 並無顯著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