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之研究目的乃分析國內電信事業的生產結構與技術進步兩者之關係, 除了嘗試以嚴謹的經濟分析描繪出具體的技術變動效果外,更希望能提供 一套數量化的資料,作為管制當局進行決策時之參考。本文以部份靜態均 衡模型--超越對數變動成本函數作為實證模型進行估計,並將數位化交換 設備引進效果直接視為一要素投入,以虛擬變數作為技術水準之指標。因 此將本文的結果綜合整理,可得下面幾項結論。第一,我國電信事業成本結 構中有微弱的規模經濟現象。第二,在勞動僱用方面,近年來的勞動成本份 額已逐漸縮小,這種改變主要源於新技術的不斷引進,尤以數位化交換技術 的影響最為顯著。第三,資本數量與成本間只存在著一階關係,至於對勞動 、物料之成本份額、產出成本彈性等值,影響都極其有限,這是因為我們將 技術引進的效果獨立,此時資本品質改進對這些因素的影響,也就無法突顯 了。第四,我國電信事業引進交換技術、傳輸技術的型態極有特色。近年 來我國採用新技術的速度愈來愈快,與國外相較,時間落差正逐漸減縮小中 。而針對不同的服務項目,其引進技術情形也有差異。在各項業務分類中, 以長途電話之業務技術較為先進,至於市內電話部份,仍多以老舊機械設備 為主。第五,就交換機設備製造而言,我國目前仍停留在裝配階段,國內市 場為三家中、外合資的廠商所壟斷,分別為台灣吉悌(德Siemens)、台灣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