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豬假性狂犬病毒至少有七個醣蛋白與一個酵素與毒力或免疫力有 關。選擇其中之醣蛋白gⅠ基因進行核酸定序與基因缺損變異株之構築, 以期充分了解此基因之構造,並為未來發展基因缺損疫苗及鑑別診斷試劑 奠定基礎。本實驗首先利用1992年台灣分離之豬假性狂犬病野外強毒CF株 進行特異短區域之選殖,以依國外已發表Rice株gI、gp63、gX之序列( Petro- vskis等,1986b)合成四個探針進行長條吸漬法,核酸初步定序及 南方吸漬法,確定選殖成功。此質體經內核酸限制脢定位,次選殖後,進 行gI基因定序,共定序出1838bp,其中1734bp為gI基因之譯讀區,與國外 發表 Rice株gI基因核酸序列相比,相似性約97.8%,胺基酸序列相似性 約93%。分析蛋白質結構,為典型的膜蛋白。將gⅠ基因藉核酸脢Bal 31進行基因缺損株的構築,選擇三個分別刪除1.9 Kb、2.1 Kb及2.5 Kb的 gI基因缺損質體,與完整CF株病毒DNA藉脂粒體轉形,一起送入細胞後, 以gI基因中 SauI-BstEII片段為探針進行長條吸漬法,初步篩選出九個基 因缺損變異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