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現象學的觀點,深入探討四個男性精神分裂病患者的家 庭,在居家護理情境,進行子女參與的家庭護理治療過程中,從家庭成員 對生病衝擊的整體反應所呈現的家庭轉化過程。個案來源係追蹤蕭淑貞等 人(民 80 )國科會專題研究第一年研究計劃「精神分裂病患者其家庭養 育功能與其子女社會行為發展問題」,研究者並參與此專題研究的第二年 研究計劃,曾以訪視員身份以及協同治療者角色與病患、配偶及其子女有 過深入訪談的接觸或治療經驗;在本研究正式收集資料之前,研究者與病 患家庭連繫,徵求病患夫妻及子女同意之後,將願意接受研究者以居家護 理方式進行子女參與的家庭護理治療之家庭,列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研 究者以治療者的角色,採觀察者即參與者(obser- ver-as-participant )及低結構式會談法收集資料。每個家庭訪視次數乃依個別家庭需要而彈 性訂定,在治療進行過程中,以電話連繫會談時間,且事先約定父母及子 女都在場,每次治療時間以九十分鐘為原則,鼓勵家庭成員自發性的語言 表達;徵求受訪者同意後採用現場錄音,當會談結束後,立即加以文字化 ,將病患、配偶及子女在治療中所表達的語言及非語言行為寫成行為過程 實錄,再以現象學分析法,將治療過程中所呈現的家庭轉化過程加以分析 歸納。研究結果發現,病患家庭在治療過程中所呈現的轉化過程可分為三 大向度,即困頓、處理、超越。而困頓又可分為逆轉、情緒紊亂、疏離三 項類別;處理可分為家庭內在衝突、三角關係、迂迴三角、確認、遠距離 、設限、自我增強、情感投入、個別化九項類別;超越則分為開創意義、 關懷、家庭生活重構、互惠四項類別。治療過程中所運用的護理處置技巧 有結合及順應、同理支持、認知再建構、家庭問題重現、投射性循環、矛 盾分析、行為調整、正向雙重束縛、遊戲治療等九種技巧。本研究為配合 病患回歸家庭及社區之趨勢,提供護理人員進行居家照護時對病患家庭生 活轉化的了解,進而提供家庭適當的家庭護理處置,以期使家庭能從困頓 的生活,逐漸轉化為處理、超越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