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北呂宋間為弧陸碰撞與正常隱沒的過渡區域。本研究分析台灣南部海域水深 、重力、磁力等資料以增進此區地體構造的了解。研究區大致在東經119度度122度 、北緯 20 度至 23 度之間。主要的海底地形自西向東為馬尼拉海溝、恆春海脊、 北呂宋海槽、與北呂宋海脊,畫地體構造上分別代表海溝、增積岩體、弧前盆地以 及火山島弧。此弧溝系織由南向北逐漸因弧陸碰撞而顯著變形。 本研究除了整編、分析與解釋溫底地形、自由空間箇力異常、磁力異常等區起特性 圖外,並使用布蓋重力異常、尤拉解迴旋法、磁化方向轉移至極區、頻譜分析、二 維正推重力模型等來輔助對地體構造與板塊構造的瞭解。結果顯示研究區南部屬於 典型之海洋地殼隱沒,研究區北部恆春半島一帶則受強烈的弧陸碰撞影響,在此兩 者之間則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大陸-海洋地殼邊界。研究區中最厚的地殼位於恆 春海脊之下,並向北延伸至恆春(erthrusting)以及殘留的古弧溝系統。 磁力資料顯示高講性岩體自火山島弧向西延伸至北呂宋海槽之下,亦即表示弧前盆 地皂廝盤為火山體或殘餘的海洋地殼。磁力異常頻譜分析顯示歐亞大陸板塊上的磁 性基盤深度由西北方的平均深度 5 公里向東南漸深至 9 公里,有漸深於恆春海脊 下的趨勢。 本研究區地體構造從南至北由隱沒作用演變為碰撞縫合,主要由於歐亞大陸板塊與 菲律賓海板塊的斜向聚合,而此區正好為大陸、海洋不同地殼性質的過渡區域。由 此兩因素造成昔日標準呂宋弧溝系統的變形而形成今日的海底地形。 #9313549 #9313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