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是從都市成長過程的觀點來討論釜山內部空間結構之變遷。釜山 在1876年開港,具有日據時期都市之形態。之後,由於1945年的光復 與1950年的韓戰,使都市空間結構起了變化。在此時期急速的人口增加 及1960年代後數次的經濟發展計劃,帶動了釜山急速的都市化,然而由於 釜山地形條件限制,導致都心區位的偏移,再加上國家政策的變化而使土 地的供需不均衡,結果使釜山產生了低成長的現象。 本文以空間結構 的多種因素,來觀察此種釜山都市的成長過程。釜山初期的空間發展,是 由於都心區位的偏移與背山臨海的地理條件,使釜山的空間結構,以海岸 地帶及中央路的沿邊為中心,發展成為帶狀的形態。但因釜山的大都市化 結果,使都市各種土地利用出現了多機能及核化的形態。其中商業機能的 空間分布是從單核結構的帶狀型,隨著居住地域之擴大而形成若干副都心 ,因而變成多核結構之型態;共同住宅的空間分佈是隨著人口移動方向, 以同心圓的形態擴散分布到市外圍地區;製造業的空間分布,以往釜山西 南、西北方向的海岸及洛東江地區為主的發展較突出,此外,由於工業用 地的缺乏,也有不少廠商遷移到到臨近區域;公園綠地的空間結構是以都 市外圍及山地為主建議未來以市民方便利用的市區內為主要分布型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