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民國七十八年二月實施房地產信用管制以來,建築融資在政策嚴格 把關下,對建築業的授信大幅縮減。素有「火車頭工業」之稱的建築業, 因而深受打擊。因此,如何構建良好建築融資體制,無疑是一關鍵課題。 本文首先從相關文獻探討建築融資特性與金融機構授信準則,並就英、美 、日、台等國建築融資運作體制與發展進行研究,以做為台灣健全體制的 參考。然後針對金融機構與建設公司進行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研析建築 融資相關問題,並比較其中認知的差距,以尋求因應之道。 本研究的 主要發現為: (1)國內建築業於營運資金籌措上,除正式金融體系外,非 正式管道如預售收入、插股亦佔相當比例。 (2)行庫辦理建築融資時,額 度因素以景氣狀況與個案風險性為主,利率因素以資金成本與建商往來貢 獻度為主。於授信理念上,外商銀行則顯得積極主動,較能從個案發展性 著眼。 (3)建商對行庫授信理念的認知,仍呈現顯著差異。建商認為與分 行往來實績較重要,行庫則較重視公司體質,建築同業評價,營運計劃, 產品內容,預售率,擔保品品質,可能衍生業務。 (4)現階段金融機構融 資問題癥結,包括行庫本身缺乏專業人才協助,總行授權不足,央行信用 管制過嚴,擔保品區位不佳,業界傳聞財務危機,缺乏可靠償還來源。 (5)現階段建商認知的融資困難因素,包括行庫審查過嚴,預售率要求過 高,對建商存有歧視且不願多了解,央行信用管制過嚴,銀行法的限制, 對行庫作業不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