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族論長期以來是做為台獨運動理論基礎的形式存在,被認為是台灣獨立運動 三大基本原則的第一原則。也因此在台獨運動者的陣營裡,不少運動者都曾經著書 立說闡揚台灣民族論的主張,這些著書立說者基本上從強調台灣獨特的歷史去建構 其台灣民族論。 戰後至1960年代,在海外的革命運動陣營裡面,把史學著作做為一種重要的民族鬥 爭工具是非常明顯的現象。那時參與抗爭運動的革命者幾乎都有傾向著作台灣史書 的現象,如蘇新早在1949年就以莊嘉農的筆名撰寫《憤怒的台灣》,其後的史明, 再後的王育德。姑且不論其間及其後這些人物的政治立場與運動路線之爭,然其對 待史學的時代感則是有高度的同質性。 就史學史的角度而言,那時對史學如此迫切的需要乃是整個時代所朔造出來的集體 現象,對於建國有種緊張的壓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面臨時間壓力的競賽,因為這 種時間壓力,使得他們在革命運動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歷史論述,有著非常明顯的 時代限制。 這條被隔離在海外的潛流論述,因為政治壓力的鬆動而找到回流的出口,然而時代 體質已經更改,其所面對新時代的解釋工具已經不同了。這些史書面對的已不再是 戰亂年代中激情的需求,而是較為冷靜的學院質問。 本文以《戰後臺灣史學的「台灣民族」論--以史明為例》為題,從史學史的角度 ,對「台灣史學史」這個領域中存在的一個史學論題從事初步的基礎研究,至今為 止,這個研究領域的學術累積仍處於起步的階段。 第一章討論台灣史學成立的條件。 第二章討論台灣史學在戰後臺灣所處的時代政治背景。台灣史學的成立相當遲緩, 一個重要原因即是長期受到政治因素的壓抑。本章探討戰後臺灣在一段的時 期上,史學研究遭受政治干涉的情況,並以清史之爭修為例,說明其歷史原 因及影響。 第三章即開始討論在成立台灣史學的歷史過程上所出現的一個理論條件--台灣民 族論。本章就史學的層面,從邊陲論及正統論兩個理論面向背後的歷史意義 ,來說明台灣民族論的提出,在近代史學的發展上是有其普遍的意義。 第四章及第五章選取史明的著作做初步的個案分析研究,透過對史明著作的初步研 究,進一步了解台灣民族論這種台灣史學上的特定論述型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