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社會,「匱乏」普遍存在,「均貧」處處可見,貧窮是一個常態 的社會現象,並非社會問題。貧窮之所以成為社會所關切的問題,也是工 業革命以後的事,若說「貧窮」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副產品,實亦不為 過。決定研究高雄市的低收入戶,最主要是想對低收入戶家庭的貧窮特質 有深入的了解,並且,進一步分析戶長特性及其戶內之人口結構,探討其 家庭支持網絡,以便於將「個人因素」與「結構因素」相互配合,正視貧 窮問題,俾便完善而無所偏廢。此外,本論文尚著重於「致貧因素」的理 解,試圖對家戶陷入貧籍的主要致命原因有所掌握,以圖扣緊低收入戶之 家戶狀況而不致脫節,並得據以探求「戶長個人背景特質」、「家庭結構 狀況」與「致貧因素」對於貧窮事實的作用效果與關連。其次,將研究對 象局限於高雄市,首先是基於資料取得的考量,再者,乃緣於一份「生於 斯、長於斯」之桑梓情懷所牽引,故而筆者決定以高雄市作為本低收入戶 研究之範圍。本研究第二章為「文獻回顧」,探究方式主要乃為歸納整理 專家學者長久以來對「貧窮」問題所做的各種理論檢探。在理論方面, 文 獻回顧中對於個體性觀點與結構性觀點皆有所著重,而旨在結構性觀 點之探究,以期補過往研究多著重於個體性觀點之不足。藉此文獻回顧之 整理,再配以本論文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採的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將於 第三章中提出。第三章會對研究概念架構的邏輯解釋及研究變項的選擇 與定義有所說明。研究架構之形成是參酌、整理學者專家之研究成果架構 而來,第四章主要內容為研究結果的分析,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資料是由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於82年間對於全市共11區之列冊低收入戶所作的複查工 作而來,乃屬列冊之官方資料。在此章,筆者意對目前列冊有案之低收 入戶戶長個人特質對於「貧窮事實」所造成的效果作一分析,並配合家庭 結構狀況與致貧因素的掌握,以彰顯其間之關連程度。其結果將成為第五 章結語與建議的主要內容之一。在第五章中,筆者擬依上述第四章中的研 究結果,嚐試提出相關的因應政策建議,並且將對研究方法、理論、資料 與研究架構作一番的反省,期能藉此引發更多人投入貧窮問題之研究,匡 補有關貧窮問題之缺遺,以利更多更合理政策的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