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種在地球上的角色是非常特別的,人類使用它來發電產生能源, 又為害怕輻射帶來的潛在風險。核設施除役後,其殘餘核種的活性濃度大 小,關係著該場址的除污程度、該場址是否能再被做為一般使用或作為原 來的使用。殘餘核種可能的曝露傳輸途徑有體外直接曝露輻射、經由呼吸 進入人體的體內曝露輻射及藉由食物、水而進入人體的體內曝露輻射。不 管經由何種途徑造成的劑量,都得在基本劑量限值之內(一毫西弗/每年) ,減少因劑量造成的風險。而且除役場址上的每個殘餘放射性核種造成的 總劑量,亦不可超過基本劑量限值。所以必須探討殘餘放射性核種的土壤 活性濃度限值,進而考慮合理抑低的過程,並加入經濟效益與社會認知的 因素,推導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劑量與活性濃度。清華大學除役的阿崗諾反 應機組,造成的劑量最多為每年0.004毫西弗。蘭嶼低階廢料貯存場 在未來除役後,全部核種造成的最高年總劑量為0.9毫西弗/年,若扣 除鐳-226的效應,最高年劑量應只有0.02毫西弗/年,是背景值 的百分之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核能電廠若採取立即拆廠除役,根據論 文中所假設的參數,經由評估程式(RESRAD Code)的評估結果,最高的年 總劑量為0.26毫西弗/年,為地表背景值的十分之一。是否採取立即 拆廠除役,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合理抑低(ALARA)是一種不要浪費社 會資源的過程,必須配合社會的認知、經濟的考量、成熟的技術及前瞻性 的決策過程,才可以做出對整體最有利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