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很少能與外族建立起長久平等的關係,基本問題在於中國的 組織是種階序性似的金字塔,中國的皇帝地位,若是得不到全國人民對其 至上權的默認,他將難以維持其地位。因此,也需要周邊外族同樣地接受 類似形式的宗藩關係,久而久之,中國逐漸發展成一套以中國天子為中心 ,再向四周擴散的自我意識下的世界觀。而就儒家學者而言,只有文明與 野蠻之別,而未開化就是野蠻。的確,文明乃是無鄰國的帝國。古代中國 不是國家,而是文明社會的所在。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中國之進入國 際社會,其中交織的現象乃中西二種不同型態之文化接觸後之結果。中國 外交制度的建立自「一切規模,因陋就簡」「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 ,即行裁撤」「羈縻外人,隱消內亂」時期的總理衙門,到「從來設官分 職,惟在因時制宜,現當重訂和約之時,首以邦交為重一切,講信修睦, 尤賴得人而理」之外務部,實為一般漫長之歷程,尋此外交制度的建立與 現代化的脈絡,可看出西方文化的影響及其背後的社會變遷。外務部的成 立,為瓦解隋唐以來六部傳統結構之起點。 本文乃利用政治現代化理 論,國際關係理論來探討:一、外務部組織功能是否有分化與專化。二、 是否有自理性的成就取向和客觀標準所產生的專業官員、人才之培 養 管道為何?三、外務部時期的外交政策取向及目標。 最後嘗試給外務 部一個定位,究竟是中國近代外交現代化的結果,亦或僅是過渡時期,總 理衙門延伸的產物。
|